南仙路双层木桩围堰施工及计算.doc.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仙路双层木桩围堰施工及计算.doc

温 州 市 南 仙 路 工 程 双 木 桩 围 堰 方 案 编 制 人: 审 核 人: 审 批 人: 编制单位: 浙江顺建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 2007年12月16日 南仙路双层木桩围堰施工及计算 一、工程概况 南仙路第三合同段地处三洋湿地,因湿地水网发达,且互相连通,其中一些河道间距很小,如七号桥就是由两条河道组合而成,而我部范围内三座桥除八号桥均有水中承台,承台底标高为七号桥(-1.9m~2.1m)、九号桥(-0.5m)。而常水位为2.62m,故需采用一定的方案进行水中承台的施工,结合本合同段工期紧,水中承台众多的特点,我部选用围堰抽水的办法,提供水中承台工作面。经实地勘测,该地段水深基本在2.5m~3.5m之间(计算按3.0m考虑),而河床淤泥基本在30cm以内,且河床底基本是淤泥地质(渗水少,易打桩),河道中水基本是不流动的或流速较慢,故查询《桥梁施工常用数据手册》和结合以往工程的施工经验,我部拟采用双层木桩围堰施工。 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的一般规定,围堰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围堰高度应高出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包括浪高)0.5~0.7m。 2围堰外形应考虑河流断面被压缩后,流速增大引起水流对围堰、河床的集中冲刷及影响通航、导流等因素,并应满足堰身强度和稳定的要求。 3堰内平面尺寸应满足基础施工的需要。 4围堰要求防水严密,减少渗漏。 二、水文地质情况 1、 施工期间最高洪水位 3.9m(台风季节7~9月份),施工防护水位 3.3m(根据工期,我部下部施工应该在台风季节以前能完成,考虑三、四月份温州雨水较多,按2.6+0.7=3.3考虑) 2 、围堰内填土石混合料 φ1 =20° r1=20.4KN/m3 3、木桩入土的土层参考地质资料及结合本地区特点: 1) 经现场测量,河床淤泥基本在30公分以内; 2)河底基本为淤泥质粘土。承载力〔〆〕=45Kpa,假设内摩擦角φ2 =15° 容重r2=18.6KN/m3 ; 二、双层木桩围堰布置图 1 木桩顶标高3.9m, 填土标高3.3m; 2 河床最低标高-0.1m ,清淤前0.3m ,清淤后-0.4m; 3 木桩暂定L=9m 小头直径¢=20cm 桩底标高=-5.1m。 双层围堰布置图 三、双层木桩围堰整体稳定性 1 按最高水位3.9m,堰内抽水 1) 围堰内填土重量W=3.7*3.5*20.4=264.2KN/m 2) 水的侧压力Eh=10*4.3*0.6*4.3=110.94KN/m 对B 点倾覆力矩MB=110.94*1/3*4.3=159.01KN-m/m 对B 点抗倾覆力矩MB=264.2*1/2*3.7=488.77KN-m/m 抗倾覆安全系数 K= MB/MB=488.77/159.01=3.07 四、木桩1受力计算 最高水位3.9m A、木桩1受力图(L=8m) 木桩受力图(L=9m) ⑴主动土压力Ea=1/2LaH1 ∵φ1 =20° r1=20.4KN/m3 H1=3.7m φ2 =15° r2=18.6KN/m3 H3=3.7m H总=7.4m r 平均=(20.4*3.7+18.6*3.7)/7.4=19.5KN/m3 φ平均=(20*3.7+15*3.7)/7.4=17.5° La= r 平均*H1*Ka=19.5*7.4*tg2(45°-17.5°/2) =19.5*7.4*0.537=92.82 Ea=0.5*92.82*7.4=343.43KN/m H1’=1/3*7.4=2.47m ⑵常水位水压力(2.62m) Eh=0.5*Rh*(H2′)2=0.5*10*(3.02)2=45.6 KN/m H2’=1/3*3.02=1.01m ⑶被动土压力 Ep=0.5*Lp*H3 Lp=R2*H3*Kp φ2 =15° r2=18.6KN/m3 H3=3.7m =18.6*3.7*tg2(45°+15°/2)=116.7 Ep=0.5*116.7*3.7=215.9 KN/m H3’=1/3*3.7=1.23m ⑷各力对O 点(拉筋位置)取矩,令ΣM=0 Ep*(7.4+0.3-1.23)+ Eh(3.02-1.01+0.6)- Ea(7.4+0.3-2.47) = Ep *6.47+ Eh*2.61- Ea*5.23 =6.47 Ep-1677.12 Ep=259.21KN/m215.9KN/m ⑸令ΣH=0 R+ Ep+ Eh- Ea=0 R= Ea- Eh- Ep =343.43-45.6-259.21=38.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