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忘_与_游_苏轼心隐的精神家园_苏轼遭贬后的心灵透视.pdf

_忘_与_游_苏轼心隐的精神家园_苏轼遭贬后的心灵透视.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2卷 第1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Vol.22,No.1 2007年1月 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llege Jan.2007 “忘”与“游”:苏轼心隐的精神家园 ———苏轼遭贬后的心灵透视 王 启 鹏 (惠州学院 中文系,广东 惠州 5160007) 摘 要:苏轼遭贬后,为什么不归隐?在贬谪期间又以什么思想战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本文认为,感激皇 恩,受唐宋时期“中隐”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苏轼不归隐的原因。本文还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出发, 具体分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 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隐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苏轼;贬谪;“忘”;“游”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07)01-0010-08 中图分类号: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确实是一位奇才、怪才, 嘶。”(《和子由沔池怀旧》)你看,苏轼还没有正式踏 是一位看破红尘的智者。当他在22岁应进士考试 入仕途时,就已参透了人生的苦难,奉劝自己的弟 时(嘉祐元年,即1056年),父子三人就名震京师。 弟“慎勿苦爱高官职”。以后,苏轼在其30多年的仕 次年,轼、辙通过殿试,赐进士,不幸母卒。嘉祐四年 途生涯中,几经大起大落,曾三次在朝廷任高官,三 孝满,轼辙侍父洵赴京待任,本是春风得意的。可 次遭贬,苏轼在诗文中亦多次发出要“归田”的心 是,苏轼却写下了不少有关人生感悟的诗歌,表示 愿。可是,一直没有归田。尤其在晚年,有7年多的 对仕途的厌倦:“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 时间是在贬谪之地岭南度过的。 吾前,贫贱独难守。”(《夜泊牛口》)“名声实无穷,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一生的思想是十分 贵亦暂热。”(《屈原塔》)“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 矛盾的。“贫贱独难守”了,当然要去做官。可是,他 枯。”(《浰阳早发》)“所忧谁复知,嗟我生苦后。” 又要劝弟弟“慎勿苦爱高官职”。遭受贬谪了,本是 (《岘山》)而当他刚踏上仕途之路,第一次到凤翔去 “归田”的最好时机了,可是,他又把为仕的三分之 任职,在郑州与其弟苏辙分别时,又写诗相劝道: 一时间耗费在贬谪的囚徒式的生活上,过着与世人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君知此意不可 隔绝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思想、什么力量在支持着 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 他呢?对于这个问题,当代著名学者李泽厚《美的历 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到了沔池时,又和子 程》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苏一生并未退隐,也未真 由诗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 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 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 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 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 ‘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 收稿日期:2006-09-16 作者简介:王启鹏(1947-),男,广东博罗人,现在惠州学院中文系任教,职称编审。研究方向:写作学和苏轼。 10 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 自他途以进。”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 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 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 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 轼不觉哭失声。[3](P2823)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