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4’弋阳腔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4’弋阳腔学术研讨会论文 江西弋阳腔真的“调绝”了吗? 苏子裕 弋阳腔是南戏传入江西弋阳县后产生的戏曲声腔。 四百年前明代江西戏曲家汤显祖的一句话,引起后世关于“弋阳腔是否绝响”的争论。他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左右写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以下简称《庙记》)说:“至嘉靖,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这句话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在明嘉靖年间,弋阳腔已经“调绝”了,变为乐平腔、徽州腔、青阳腔。由于文中没有明确地讲 “弋阳之调绝”发生在什么地方,故而使后世研究者产生了极大的困惑。例如,日本学者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对“弋阳之调绝”的问题作了多种探测:一方面他根据《庙记》认为“弋阳腔在嘉靖间成绝响”(页172);另一方面,他根据弋阳腔流入北京,而河北保定地区高阳等地犹流传高腔的情况,说:(弋阳腔)“在发源地之弋阳虽中绝,反在北京依然流行,遂下种于高阳,而得高腔之名也”(页172)。(按:当时有高腔得名于河北高阳的说法,没有可靠根据)。他又根据清乾隆六十年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外地来扬州演出的戏曲中,有“弋阳有以高腔来者”之语,认为“可知斯时弋阳尚盛行高腔者。是或弋腔在在本地一旦绝响之后,反由北地输归而再兴者欤?”(页172)当然,他这也仅仅是一种猜测。 关于弋阳腔是否在明嘉靖年间“调绝”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史界进行了一些探讨,一些戏曲史家认为,弋阳腔在它的老家——江西早就不存在了,江西遗存的高腔是乐平腔。其理论依据主要是汤显祖这句话;其事实根据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江西赣剧所唱的高腔是乐平班高腔艺人传授下来的,判断“赣剧高腔是乐平腔”⑴。有的专家甚至认为,辛亥革命后,除了乐平班所唱高腔为乐平腔以外,“他如流行景德镇一带的饶河班,赣州一带的东河班,上饶一带的信河班,仍都有高腔,而这种高腔亦即旧日的乐平调”⑵ 流沙先生《江西弋阳腔调绝辨》一文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所说的“弋阳之调绝”,并非指全国而言,而是仅指宜黄一地而言, 但弋阳腔在全国和江西并未绝响,在江西赣东北从未绝响,饶河高腔即明代弋阳腔。笔者是基本赞同这些观点的。但该文还说,汤文所记“乐平”“并非指乐平腔”,对这一观点,笔者原先亦赞同,但后来认为值得商榷。 本来,流沙先生的文章已经把“弋阳之调绝”这个问题谈得够清楚了。但江西有关部门积极申报弋阳腔为“人类非物质遗产”,施以重点保护。若弋阳腔已如前述论所说,它在江西已经“调绝”了,岂非缘木求鱼,营造空中楼阁。因此,觉得很有必要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参加讨论。 我的基本观点是:弋阳腔的确在江西宜黄县是找不到了,诚如汤翁所言,在宜黄,明嘉靖以来,弋阳腔已被弋阳腔演变而成的乐平腔、徽州腔、青阳腔取而代之。但弋阳腔在全国并未绝响,明嘉靖以来,全国各地陆续产生的各种高腔莫不与弋阳腔有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弋阳腔在江西虽然时盛时衰,但绵延不绝。赣剧所继承的饶河高腔,乃是明代江西弋阳腔的遗存。 本文以史料为据,一则便于说明问题,二则可为研究弋阳腔者略代检索之劳。 ㈠弋阳腔在江西宜黄的确是找不到了。 在明万历三十年左右,宜黄县海盐腔艺人已近一千人。宜伶修建戏神庙,汤显祖为此写了《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庙记》中有一段关于戏曲声腔的论述: 此道有南北。南则昆山,之次为海盐,吴、浙音也,其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 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諠。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 我宜黄谭大司马纶闻而恶之。自喜得治兵于浙,以浙人归教其乡子弟,能为海盐声。 大司马死二十余年矣,食其技者殆千余人。 这段话把南戏派生的海盐、昆山、弋阳等腔的艺术特征作了概括:昆山为“吴音”,海盐为“浙音”,此二腔“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出自江西的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諠”。还写到,明嘉靖年间,弋阳腔“绝”了,“变为乐平,为徽、青阳”。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最享盛名的戏曲大师,他的话具有极高的权威性。自明嘉靖以来,宜黄当地流行的弋阳腔,被弋阳腔演变而成的乐平腔、徽州腔、青阳腔取而代之。无怪乎除了汤翁的这条记载以外,我们至今尚未发现宜黄县有弋阳腔流行的有关记载。但弋阳腔的影响在宜黄的戏曲中应该是存在的。这不仅因为乐平、青阳、徽州等腔原本就是弋阳腔的变体,还因为,当地弋阳腔艺人在改唱这些新腔时,免不了会带有旧腔的痕迹。即便是后来在谭纶的倡导下改唱海盐腔,直至产生海盐腔的支派——宜黄腔时,仍然会带有上述旧腔的一些味道,这是可以想见的。乃至于汤显祖用宜黄腔创作的“四梦”,亦被当时曲家认为受了弋阳腔的影响。如明臧晋叔评《南柯记·召还》【集贤宾】曲牌云:“此曲有‘奴家并不曾亏了驸马’等白,此弋阳语,削之”;评该剧《围释》【四块玉】曲牌云:“此曲已见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