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疟疾课件PPT
复发(RELAPSE) 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 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 多见于病愈后的3~6个月。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贫血,WBC正常或减少,单核细胞可增高。 血涂片(薄片及厚片):吉姆萨染色后用显微镜油镜检查,寻找疟原虫。 —厚血涂片镜检时可见白细胞、血小板和疟原虫。其检出率可比薄血涂片提高10倍以上,但较难确定疟原虫种类。 —与薄涂片同时作参照检查。 实验室检查 骨髓穿刺涂片(阳性率高) 其他实验室检查:荧光染色、DNA探针杂交、PCR、血清学方法 诊 断 流行病学资料 到过疟疾流行区 有否被蚊虫叮咬 近期有无输血史 临床表现: 间歇性寒战、高热与大量出汗 贫血、脾大 脑型疟在疟疾发作数日后出现神志改变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鉴 别 诊 断 与发热性疾病鉴别:病原学的确定 伤寒 败血症 钩端螺旋体 胆系感染 尿路感染 多由于医生对本病缺乏警惕,忽视其存在的可能性造成误诊 脑型疟疾与神经系统疾病鉴别 中毒性菌痢 流行性乙型脑炎 要警惕本病,及时作血液或骨髓涂片的疟原虫检查,就可及早明确诊断 预 后 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患者的病死率很低; 恶性疟患者的病死率较高; 婴幼儿感染、延误诊治和耐多种抗疟药虫株感染者病死率较高; 脑型疟患者病死率达9%~31%,病后可出现多种后遗症。 疟 疾MALARIA 疟疾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原虫病。 间日疟和卵形疟隔日发作,常有复发; 三日疟每三日发作一次; 恶性疟发热不规则,常无复发,严重者可导致脑型疟疾。 概 述 疟原虫→人血→肝细胞内寄生繁殖→红细胞内繁殖→红细胞成批破裂→间歇性寒战、高热、大汗后缓解。 病原学 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可复发) 卵形疟原虫(可复发)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临床表现重) 生活史 两阶段 无性生殖(人体内) 有性生殖(蚊体内) 两宿主 中间宿主(人) 终宿主(蚊) 肝细胞内的发育 迟发型:间日疟卵型疟 在蚊体内的发育阶段 疟原虫的生活史应明确以下几点: (1)当疟原虫在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增殖时,临床上无明显表现。 (2)迟发型子孢子在肝细胞内的发育是复发的根源。 (3)间日疟和卵形疟有复发,恶性疟和三日疟无复发。 (4)红细胞破坏,大量裂殖子、疟色素及代谢产物释放入血,引起疟疾发作。 疟原虫的生活史应明确以下几点: (5)周期性发作:一部分裂殖子再侵入红细胞内增殖后再释放入血。 (6)裂殖子经3~6代增殖后发育成雌雄配子体时,具有传染性。 (7)人为中间宿主,蚊为终宿主。 (8)肝细胞内期:复发、潜伏期有关。 (9) RBC内期:周期性发作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血液含成熟配子体) 传播途径 主要途径—蚊虫叮咬皮肤 传播媒介—雌性按蚊(中华按蚊,间日疟) 输血 母婴传播(先天性疟疾) 流行病学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免疫力不持久 各型疟疾间无交叉免疫性 反复多次感染,再感染时症状轻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地区性:热带和亚热带温带 流行分布: 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 季节性:夏秋季 不少由疟疾流行区或境外带回的疟疾 在全球致死的寄生虫病中居第一位 目前疟原虫对各种抗疟药的耐药性增多增强 发病机制 疟原虫在肝细胞和RBC内发育阶段一般无症状。 典型症状—成批红细胞破裂(裂殖子、细胞因子及代谢产物入血)。 间歇性发作—裂殖子侵入新的红细胞。 带疟原虫者—经反复发作或重复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此时虽有小量疟原虫增殖,可无疟疾发作的临床症状。 发病机制 疟原虫的种类和数量决定发病及症状的 严重程度 恶性疟 — 任何年龄RBC(20%RBC) 巨量疟原虫血症,最严重的疟疾类型 间日疟 — 年幼RBC(25000/mm3) 卵形疟 — 年幼RBC(25000/mm3) 三日疟 — 衰老RBC(10000 /mm3) 发病机制 疟原虫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在自然界持续传播的原因:生活史特点 繁殖周期中产生巨大数量的子代 抗原多样性 半免疫状态,带虫免疫(SEMI-IMMUNE STATUS) 疟原虫感染虽不能激发机体产生足够的细胞免疫,却能够使在不断发生的再感染中,出现严重疟疾的危险性减小,而且可逐渐积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