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傅满洲”形象看西方文化自我屏障的建立.docVIP

由“傅满洲”形象看西方文化自我屏障的建立.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傅满洲”形象看西方文化自我屏障的建立

由“傅满洲”形象看西方文化自我屏障的建立   【摘 要】1913年英国作家萨克斯“傅满洲”为主人公的“傅满洲”系列小说。在小说中,作者成功塑造了阴险毒辣、无恶不作的“傅满洲”这个人物形象,并在“黄祸论”盛行的西方引起共鸣。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不仅可以看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究竟怎样,还可以管中窥豹地看出西方文化对于异族文化影响时的某些自虐倾向。   【关键词】傅满洲;西方;黄祸论   英国作家萨克斯1913年至1959年间陆续创作了共13部“傅满洲”系列长篇小说,该系列小说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通过小说,作者成功塑造了中国犯罪团伙首领“傅满洲”这个人物形象,主人公阴险毒辣、无恶不作,其率领着东方犯罪集团,妄图颠覆西方世界。自小说付梓至今,傅满洲人物形象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侧面:其一、冷酷无情的刽子手;其二、知识渊博的科学天才。这种形象侧面的产生与当时西方世界盛行的“黄祸论”关系密切,可以说“黄祸论”塑造了傅满洲,而傅满洲的存在也某种程度投射了西方文化某些心态。本文就从对傅满洲形象解读来看西方文化中的自我屏障的建立。   一、傅满洲诡吊形象解读   作者在小说中塑造这一个形同幽灵般的人物:“他瘦高耸肩,像猫一样地不声不息,行踪诡秘,长着莎士比亚式的眉毛,撒旦的面孔,秃脑袋,细长眼,闪着绿光。他集所有东方人的阴谋诡计于一身,并且将它们运用发挥得炉火纯青。他可以调动一个政府可以调动的一切资源,而又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但与此同时,傅满洲又被塑造成一个科学天才:他精通物理,化学,数学等科学知识,掌握武器制造,细菌培植等技术,是一位机警冷静的创造家。接下来,笔者将就这人物不同的性格侧面作进一步分析。   1、冷酷残忍、无恶不作的魔鬼撒旦。为建立黄色帝国,征服白人世界,傅满洲倾其所有手段,猎杀阻挡其前行的任何人。从殖民官、军人、旅行家到牧师、路人甚至总统,都成为其谋杀的目标。为实现目的,傅满洲炮制了“湿婆的召唤”、“沉默之花”、“扎亚的吻”等残忍恶毒的手段。不仅如此,傅满洲还饲养众多毒蛇、蜘蛛等组成一支庞大纷繁的“毒物大军”:“……所有热带地方的人、鸟兽、爬虫,所有的树木和植物、习俗和外貌都一股脑儿地放在中国或印度斯坦……我受到猴子、长尾鹦鹉和大鹦鹉的瞪视、叫骂和嘲笑……我受到鳄鱼带癌的亲吻……鸟、蛇、鳄鱼……然后才能够理解我感受到的这些东方梦幻和诡异怪诞的神话的难以想象的恐怖。”比起饲养毒物,千奇百怪的刑具更让人惊惧不安,如《傅满洲的诞生》中出现的“金属夹克”:   “埃斯姆的脸死一般的灰白……那恐怖的情景使我目瞪口呆。金属丝制成的皮夹克套在埃斯姆身上,拧得紧紧的,埃斯姆的皮肉从金属丝的网眼中微微隆起,那儿遍是鲜血……我试着松了松埃斯姆身上的金属夹克只是轻轻一动就立刻使得他痛不欲生,尽管他有着坚强的毅力,也立刻痛晕过去。”   2、聪慧过人、意志坚定的犯罪博士。虽然傅满洲是个地地道道的杀人狂魔,但他却有着另外令人艳羡的头脑,“傅满洲拥有三个天才的大脑,是已知世界的最邪恶,最可怕的存在……他熟练地掌握一切大学可以教授的所有科学与技能,同时又熟知所有大学无从知晓的科学与技能。”傅满洲拥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无论他栖居何处,都会设法安置自己的实验室,进行各种复杂的科学实验。   “在房间的尽头有一个大的架子,摆了很多书,但是更大部分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实验器材――成排的曲颈瓶,广口瓶,试管,蒸馏瓶和其他实验器物。傅满洲坐在一张大大的,雕工很精美的桌子旁,紧张地忙碌着。他面前摊着本厚厚的书,身旁正在加热的试管里沸腾着深红色的液体。傅满洲的手不时在书本里搜寻着什么,并密切关注着试管和桌子的另一角蒸馏瓶里的变化……”   除此之外,傅满洲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克服万难达成目标,即便置身火海他也能冷静如常:“我奉诏回到祖国,我还会再来,我会来做我这次没有完成的事情。……我从火中来――焖烧的浓烟会变成冲天的火光,我又在火中消失,不要寻找我的骨灰,我是火的主宰!后会有期……”在系列小说中,傅满洲屡屡死亡,却又能通过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每每起死回生,并来势更为凶猛。   二、“黄祸论”与“傅满洲”   在比较文学视域内,他者形象绝不等同于现实的真实,西方语境中的中国人形象并不是中国的真实情况,而是西方人出于自身的需要将中国欲望化的虚幻形象。“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一直受到两种因素左右:一是现实中的中西关系,一是西方文化观念中的中国形象原型”,尽管傅满洲形象荒诞不经,但绝不是西方文化凭空捏造出来的,他的出现基于19世纪西方对东方异域文化扭曲审视和20世纪“黄祸论”的盛行。   “黄祸论”首次被提出是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论”的言论,并命令宫廷画师画制“黄祸图”送于亲友大臣和欧洲主要殖民国家。随后,“黄祸图”在欧洲主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