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杭高速公路梯子山隧道工程工组织的设计文字说明新1-7章.doc

宁杭高速公路梯子山隧道工程工组织的设计文字说明新1-7章.doc

  1. 1、本文档共1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宁杭高速公路梯子山隧道工程工组织的设计文字说明新1-7章

第一章 编制依据及原则 一、编制依据 ⒈业主下发的《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宜兴梯子山隧道工程施工招标文件 》(试行稿)、《国道主干线南京至杭州高速公路(江苏境)宜兴四施工标段梯子山隧道(K147+888.00~148+220.00)施工图设计》第一册、《关于印发宁杭高速公路梯子山隧道工程招标修改(第1号)的通知》,《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1999年版)。 ⒉ 2002年4月30日参加现场踏勘及对周围环境调查所获得的资料。 ⒊国家、行业及当地政府有关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地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⒋本企业的资源优势,修建整体式双跨连拱同类工程及浅埋超大断面地下铁道工程的施工经验、施工能力、科技成果及本企业劳动定额等。 ⒌宜兴地区的气候特征及相关资料。 ⒍现行的设计和施工规范、施工技术规程、劳动定额、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与验收办法等。 二、编制原则 ⒈满足业主对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环保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⒉综合考虑本工程的规模、特点、难度和设计标准,充分发挥本企业的优势,做到科学、合理、经济、实用。 ⒊投入的机械设备、劳动力等资源考虑适度的富余。 ⒋运用网络计划技术统筹安排各工序的施工,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均衡生产。 第二章 工程概况 一、工程基本情况 ㈠线路概况 梯子山高速公路隧道位于苏、浙两省交界处的梯子山。起讫里程为:K147+888.00~148+220.00,全长332米,其中进口明洞长65m,出口明洞长20m,Ⅱ类复合式衬砌127m ,Ⅲ类复合式衬砌120m, ⒈行车速度 路线平纵线形、隧道几何尺寸、净空断面标准按120km/h行车速度设计,隧道照明满足80km/h行车速度。 ⒉隧道建筑限界及内轮廓参数 连拱隧道:净宽(14.05+2.4+14.05)m,内轮廓净高8.15m,内轮廓采用三心圆,半径R=8.0m,r=6.6m,建筑限界高度5.0m; ⒊设计交通量 根据丁蜀至杭州断面主线交通量预测断面图,预测交通量如下: 2004年平均日交通量为:25391辆/日(标准小客车); 2009年平均日交通量为:38501辆/日(标准小客车); 2014年平均日交通量为:54561辆/日(标准小客车); 2023年平均日交通量为:80810辆/日(标准小客车); ⒋设计荷载 洞内路面设计荷载采用汽车-超20级,挂车-120。 ㈡水文与气象 ⒈地表水 梯子山东侧坡下为太湖,1999年最高水位达4m左右。 ⒉地下水 由于本地岩体结构特征(裂隙、节理空间分布规律及砂岩和泥岩互层)决定,岩体的渗透性各向异性明显,砂岩层及砂岩与泥岩接触面的渗透性较大(所含裂隙较多)泥岩层渗透性较小。由于地层向山内倾,地下水补给区不大,主要受大气降水所控制,大气降水沿裂隙下渗补给。从已开挖的陶土洞室及附近新长铁路隧道进口处,实地观察洞室壁有渗水或滴水现象,平时一般水量不大,雨季渗水量较大。 据现场从梯子山开采陶土洞室中所采集的基岩裂隙水水质分析成果表明: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结构无腐蚀性。 ⒊气象特征 隧址区属副热带季风性气侯,干湿冷暖,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全年无霜期长,平均为239天。冬、夏季时间较长,春、秋季为过度季节。年平均气温15.6℃,极端最高温度39.6℃,最低气温-13.1℃,年平均降水量1197.33mm,日最大降水量150.0mm,年平均风速3.3m/s,瞬时最大风速40.0m/s。年平均蒸发量1223.6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阴雨连绵的天气出现在春、秋季,低温在入秋之后,台风的时间集中于7-9月份,龙卷风一般发生在春末或秋初,冰雹大多发生在春末或秋初的午后至上半夜的时间内。 ㈢地形与地质 ⒈地形地貌 梯子山位于苏、浙两省交界处,为太华-大朝山山脉向太湖方向延伸之余脉。山体走向为北东东向。为志留系岩屑砂岩、砂质泥岩构成剥蚀低山~丘陵区。 梯子山山顶海拔高程为99m。梯子山隧道段位于山体东段,该处山脊高程约为42m。山体北坡较陡,南坡相对较缓。山体东边坡有104国道绕山而过,隧道进口104国道上跨主线,104国道路面高程17.3m,104国道东侧即为太湖。山体坡脚标高约为2.5m。 ⒉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及钻探显示,隧址区出露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第四系路基填筑素填土、碎石土和含碎石亚粘土、志留系茅山组中段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局部夹薄层粘土岩、泥质砂岩。第四系含碎石亚粘土位于山体顶部;第四系碎石土位于隧道进口段洞顶;志留系茅山组中段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硬质岩,层状构造,产状平缓,中~厚层状,层间结合较差。局部夹薄层粘土岩、泥岩,部分岩屑砂岩含泥质砾石较多,粒径0.5~1cm不等,岩样强度接近泥岩指标。隧道洞身和出口段主要从弱风化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中穿过,洞身局部地段从微风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