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改诗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趣味改诗精选

苏学士错续菊花诗 苏轼,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故后人经常称之为苏东坡。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了苏东坡续错王安石诗的故事,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安石不在,却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认为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因此才会有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苏东坡认为菊花即使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按照原韵,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读过苏东坡有嘲笑之意的续句以后,觉得苏东坡的观察不够全面。 后来二人因政见不和,苏东坡被贬到黄州。苏东坡到黄州后,一天正值风雨交加,苏东坡与友人在菊园赏菊,亲眼看到了落英缤纷、“满地铺金”的场面。这时才懂得了当初批错了王安石,认为还是自己见识不广。 苏东坡得出错误结论不是不以事实为依据,而是以他所见的局部事实为依据,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这充分说明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王荆公误改明月诗 北宋时期,王安石有一次外出巡视,夜宿于一座寺庙中,见寺院墙壁之上题有一首诗: 彩蝶双起舞,蝉出树上鸣。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蕊。 王安石看罢,问寺僧是何人所写,寺僧说题写者是山下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王安石听了说,这样的蠢材,若能及第岂不是笑话!随即将诗改为: 彩蝶双起舞,蝉出树上鸣。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改罢,随从大赞“改得好”。而寺僧却说:“丞相有所不知,秀才写的是一首即景诗,诗景是一幅画,不是两幅画。明月并非月亮,是本地的一种鸟,它能对天气的阴晴进行预报。白天如能听见它的叫声,夜里必是晴天,并能看到月亮。黄犬并非黄狗,它是一种金黄色的小虫,习惯躲在花蕊里睡觉。” 王安石听罢,非常惭愧地说,都怪我不了解情况,妄下雌黄,请恕我再改过来。 。 王荆公拙改鸟鸣诗 南北朝的诗人王籍在他的一首《入若邪溪》的五言诗中,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佳句,一时轰动诗坛,传为绝唱。 宋朝的王安石也很喜欢这两句诗,只是觉得还不够味,于是在自己写的《钟山绝句》中,袭用了下句,并把它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改完以后,自己觉得挺得意,可是却被他的好朋友黄庭坚说成是“点金成铁”了。 王安石的改动,所以弄巧成拙、点金成铁,就在于他只看到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而不懂二者的统一。假若山中人欢马叫,鼓炮齐鸣,就不会有蝉噪和鸟鸣了。而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优秀的传统艺术手法,便是善于巧妙地揭示这种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情景。 巧改浪子诗 古时候,江南有个浪荡公子叫郁二毛,不学无术,好吃懒做。父母相继去世后,他很快便将家产挥霍一空,沦落为四处乞讨的流浪汉了。 一次,郁二毛乞讨到一家老农门口。这位老农上下打量了他一下,便对他说:“我看你也是堂堂七尺男儿,不缺胳膊不少腿,为啥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却要当个乞讨鬼?”郁二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用筷子在地上写了4句打油诗: 朝吃千家饭,夜宿古庙亭。 未犯朝廷法,任我天下行。 这个浪荡公子写罢,对老农冷笑道:“关你屁事!”对此,老农顺手捡起一根树枝,在其每句打油诗的后面各添了两个字: 朝吃千家饭——不饱, 夜宿古庙亭——盖草。 未犯朝廷法——犹好, 任我天下行——狗咬。 郁二毛看了老农添的字,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变成了一个辛勤劳作、自食其力的好农夫。 改诗见才智 相传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10岁那年的春天,随老师去野外游玩。沿河走上一座石桥,忽见河面上有一具少女尸体。那少女红衣绿裙,仰面朝天,长发散乱,面色未改。老师深表怜惜,随口吟诗一首: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听了觉得不对劲,于是提出疑问:“老师,你怎么知道这少女是16岁?又是被风吹下小桥的?” 老师被“将”了一“军”,就说:“那依你看,这诗该怎么改呢?” 郑板桥琢磨一阵后,将此诗改为: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老师听了,觉得比原诗形象具体多了,因而禁不住称赞少年郑板桥学有创见,才思敏捷。 妙改祝寿诗 1943年2月的一天,我国著名剧作家于伶过37岁生日。重庆进步文艺团体的许多朋友登门为他祝贺生日,夏衍即席赋《赠于伶》七绝一首: 长夜行人三十七,如花溅泪几吞声。 杏花春雨江南日,英烈传奇说大明。 此诗中巧妙地把于伶的4部剧作《长夜行》《花溅泪》《杏花春雨江南》《大明英烈传》的名称镶嵌进去,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于伶的艺术和人生之经历,而且完全符合诗词格律。 同贺于伶生日的郭沫若在赞赏该诗之余,表示诗的情调太低沉了,因为是挚友,于是他就提笔改为: 大明英烈话传奇,长

文档评论(0)

tazhiq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