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鼓铺 声绵延.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鼓铺 声绵延   福建漳州城内有家远近闻名的“蔡福美鼓铺”。据说,福建省各寺庙使用的鼓,八成以上都是这里制作的,在福建、广东、台湾及东南亚一带都享有很高的声誉。200多年过去,如今,“蔡福美传统制鼓”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一代传人蔡志强、蔡志雄兄弟成立蔡福美工艺品有限公司,在新时代发出了新的鼓点。薪火相传跨两岸   在漳州市区老街青年路屋檐下,长长的街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其间有家古色古香的“蔡福美鼓铺”。店铺内不时传出的阵阵鼓声,应和着贴在店门上的春联和财神,给这家百年老店增添着喜气和吉祥。   鼓铺房陋,属竹竿型古老大厝。铺内两侧,摆放着大大小小规格不同、形状用途各异的鼓。掌门人蔡志强说起鼓铺的历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蔡福美鼓铺创业于清代乾隆年间,子孙相传已十多代。”   乾隆初年(公元1740年左右),蔡福美在漳州府龙溪县起家,自制自营各种皮鼓,并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商号。“蔡福美”印在每只皮鼓上,作为独特标识。清光绪年间。为了拓展业务,蔡家子弟蔡心匏只身到台湾,另开家鼓铺,按蔡家祖传的工艺生产和经营,并挂上“蔡福美”商号。后来,蔡心匏在台湾成家立业,但他不忘祖训,将制鼓技术传给后代。但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蔡福美鼓铺(正福美行)逐渐消失,最终与祖国大陆福建漳州蔡福美鼓铺失去联系。   两年前,在整理“申遗”文本时,漳州市文化部门得到一份来自台北师范学院音乐研究所的论文《台湾的鼓类乐器研究》。论文作者陈怡君的研究结论是:台湾制鼓业拥有两大传承脉络,其中之一是以蔡心匏为首的漳州派系统。根据陈怡君的调查,蔡家制鼓工艺在台湾由如今颇具名气的“响仁和钟鼓厂”传承。“响仁和”的创办人王阿涂30岁时,在台北遇见老师傅蔡心匏。由于他精通音律与伴奏,又天性聪颖,很快学会了制鼓方法,还进行改良,产量因此提高许多。王阿涂已去世20多年,但他制作的产品仍被广泛地使用。   专家说,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跨越两岸的曲折传承经历,是研究闽台文化传承变迁的活标本,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多元文化交融的活见证。   解放后,漳州蔡福美鼓铺也经历了和许多老字号相同的命运。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蔡福美鼓铺参加了漳州乐器社,仍使用“蔡福美”商标。1980年,改革开放后,已是古稀之年的蔡福美鼓铺第十一代掌门人蔡龙潭为重振祖业,带着儿子蔡文通、孙子蔡志强和蔡志雄,在青年路自家房子里,重新挂起“蔡福美”招牌,做起鼓来。他们为自己的鼓铺注册了“蔡福美”商标,保护和弘扬祖业。2003年,蔡文通的两个儿子在漳州石亭开发区买了一块10多亩的土地,建了厂房,成立蔡福美工艺品有限公司。大儿子蔡志强主管销售,小儿子蔡志雄主管生产。他们引进机器设备,雇用80多名工人,从事皮鼓加工制作。为了保证鼓的质量,他们沿用传统的技术,还将一些制鼓工序分别教给工人。         传奇的制鼓技艺      蔡氏制鼓工艺极为独特,祖上留下来做鼓的工序有几十道,一些做鼓工序需要非常熟练高超的技巧。迄今为止,“蔡福美”皮鼓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制作,每一关都严格按照祖上规定,精心制作。   鼓身以百年松木、杉木为首选材料。按照所需的鼓面直径大“诹材,尺身小的鼓,住住可以用原木直接凿威鼓桶,共鸣效果很好。如果是鼓面较大的鼓桶,则先将木片加工成为内圆斜小、外宽较大的弯木,然后用剩余的碎牛皮熬成水牛胶,用以完成鼓身的粘贴,再由几个制鼓师傅合力扎成圆桶。这种扎桶的方法,是自古便传下来的,不用一根钉子,就可以扎成密不通风没有缝隙的鼓桶了。   旧时制鼓身以自然风干为主。现在为了防止鼓桶的木材被虫蛀或腐蚀,扎好的鼓身必须先送进熏烟室熏一个星期,这也可以将木材的水分蒸干,防止鼓身断裂。鼓身熏烤完之后,必须用圆规画出正确的圆弧度,并用电动刨刀将多余的鼓身刨除。当然电动刨刀只能做初步的削平动作,比较细腻的修圆工作还是要靠制鼓师傅用小刨刀一刀一刀地修圆。   在鼓膜的制作上,蔡福美鼓铺的师傅们经长期研制对比,确认唯有南方水牛皮特有的韧性最适合。虽说这样投入成本高,却有别于其他鼓铺。制皮师傅将收购回来的牛皮摊在地上,依着所需鼓皮的尺寸大小剪裁。剪裁好了之后,则要将牛皮浸在滚烫的热水中浸泡,再捞出来放人冷水中,便于剔除牛毛。通常,冬天摊在地上晾晒,夏天则披在墙上使其自然晾干。   一个鼓的好坏,通常在处理牛皮时就已经决定了。生牛皮内侧有一层厚厚的脂肪,要进行削脂。牛皮要削得均匀,而目厚度要在1厘米左右,中间薄而四周厚。音色才会准确。制鼓师傅削牛皮的手法很熟练,好像很简单,却是累积了几十年的功夫。如果是新手,削得厚薄不一,鼓皮很容易破掉,用不了多久。要削好牛皮,得趁湿在鼓边上用铁制的副眼打洞,以便串上麻绳,在鼓桶上绞紧,待完全晒干,鼓膜才算完成。   蒙鼓也叫绷鼓、套皮。蒙鼓是制鼓中一个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