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贡乡的致富路.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卡贡乡的致富路      7月的卡贡,一片新绿。   群山夹峙中,红色的澜沧江迤逦向南,淌过一座座掩映在葱郁树林里的安居新房、一片片阡陌纵横的肥沃田野、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其间点缀着村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间或还有忙碌的大货车和摩托车绝尘而去,构成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生动而和谐的美好画卷。   初来乍到的人们不会知道,仅仅在2005年,眼前这个丰衣足食的卡贡乡还尴尬地位列于察雅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交通闭塞,生产落后,农村基础设施极为匮乏,当地很多群众居住在简陋、阴暗的旧房子里,人均收入仅仅1000元出头。从当年8月,卡贡乡被列为西藏首批10个整乡推进扶贫建设乡镇以后,短短3年时间里,国家和群众先后累计投入资金804.44万元,集中建设了15个扶贫项目,同时整合农牧民安居工程、定点扶贫等其他项目,使卡贡乡的面貌迅速焕然一新,农村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建设收益明显,2007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2600元,比过去翻了近一倍――用当地群众的话说,就是“过上了以前想也想不到的好日子。”   带着对卡贡乡变化的好奇与惊喜,我们踏上了这片澜沧江畔的古老土地……      从“贫民窟”到“大房子”      离位于卡贡乡曲瓦村的乡政府办公楼不远,有13座被当地群众戏称为“贫民窟”的旧房子,是乡里附近贫困户为谋生计而搬到曲瓦村时居住的。这些由大块鹅卵石和木材草草搭就的房子仅仅一人来高,三四十平方米大小,过去每户平均要容纳近10个人居住。如今这里虽然已是人去楼空,但透过狭小漆黑的窗户,记者依然能想象到当年群众生活于其中的窘迫与艰难。   “住进大房子后我再回来看这些老房子,感觉还不如我家牲畜现在住的棚圈好。”“贫民窟”的老住户泽朗对我们说道。   泽朗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全家有11口人,老家村子里的土地由于缺水十分贫瘠,根本养不活这么一大家子人,只好搬到“贫民窟”,靠给附近的采沙场打工维生。卡贡乡实施整乡推进之后,乡政府用其中100万资金开展了扶贫点建设项目,还结合安居工程,积极为困难群众修建新居。去年,泽朗一家在象征性地出了5000元后,住进了曲瓦村临街的两层楼的安居房里。      “房子又宽敞又整洁,孩子读书也不用花钱,国家每个月给家里750元的低保,我还种了政府免费送养的经济林木,算上打工一年有八九千元的收入,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太多了。”泽朗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在察雅县,卡贡的房子是出了名的漂亮,充分考虑了因地制宜和各村特色:曲瓦是乡政府所在地,沿着村子正中的水泥路,两边白色的安居房一字排开,喜迎各方来宾;卡贡新村重在一个“新”字,有别于传统藏式民居的三角顶,房屋整齐地聚成一个小区,天蓝色的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邓学村则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山腰密林当中,绿树成荫,流水潺潺,蜿蜒的小径通向有着绿色外墙的每家每户,宛然一片林间别墅……   据卡贡乡党委书记达瓦斯朗介绍,3年来,乡里共实施扶贫点建设40户,安居工程275户,总计为315户群众改建新建了住房。不仅切实改善了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也从整体上改变了卡贡乡过去贫穷落后的形象。“只有房子住踏实了,才能谈得上生产生活发展。”达瓦斯朗说道。      从“沙子”到“金子”      “卡贡的沙子非常有名,昌都很多大型工程都只用我们这里的。”达瓦斯朗自豪地表示。   作为卡贡乡的拳头产业,在整乡推进项目当中,村帮村的沙场建设是一大重点。通过投资89万元,沙场购进了运输车、筛石机等多台机械设备,实现了采沙、搬沙,运沙的自动化;同时,依托沙场成立了砖厂,将沙场自动化后剩余的36名劳动力转移到砖厂工作,每人每个月可以增加750元收入。   村帮村支部书记、砖厂协会会长登增算了这么一笔账:这36名转移下来的劳动力都是在沙场入了股的,年底可以分红。但是以前沙场设备少,主要靠人力运转,所以每天他们都只能在那里死打一份工。现在沙场一天只要5个人看着就行,这36个人就到砖厂干活,沙场的分红照样拿,等于同时挣了两份钱。      我们来到砖厂的时候,小伙子达瓦扎巴正坐在码得整整齐齐的水泥砖上,晃着双腿,悠闲地享受午后时光。“砖厂的工作轻松多了。以前我们给车子装沙都要装一天,现在每天只用打打砖就可以了,收入还增加不少,我当然喜欢。”达瓦扎巴的脸上露出了和阳光一样灿烂的笑容。   登增说,以后砖厂还要盖生产车间,购入更多设备,将目前日产1300匹砖的规模进一步提高。“要让这些沙子成为我们老百姓口袋里实实在在的金子!”他充满信心地表示。      从“树苗”到“树林”      斯朗多加是村帮村的传奇人物。   在当年靠着跑运输积累一定基础之后,他做出了一件让全村人跌破眼镜的事:用自家在村里的房子和耕地向乡亲换了一片远离村子的荒地,然后举家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