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医综合中药学笔记.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年中医综合中药学笔记

第一章 1. 中药的概念 凡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 简而言之,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2. 本草的概念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及其加工品)类药物。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 五代韩保昇也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言本草者,草类药为最多也。”因此,自古相沿把中药称本草。 由此可见,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3. 中药学的概念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草,自然也就把记载中药的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传统本草学近代始称中药学 中药学就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本书总论部分)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本书各论部分)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4. 中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在夏商周时代,酒是最早的兴奋剂(少量用之)和麻醉剂(多量用之),更能通血脉、行药势,并可用作溶剂,后世用酒加工炮制药物也是常用辅料之一。 仅《内经》所存十三首方中即有四个酒剂,《金匮》《千金方》《外台秘要》《圣惠方》《本草纲目》等书中有更多内、外用酒剂,故“酒为百药之长”之说。 相传商代伊尹创制汤液。汤液的出现,不但服用方便,提高了疗效,且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复方药剂的发展。 因此汤剂也就作为中药最常用的剂型之一得以流传,并得到不断的发展。 我国药学发达很早,正式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时代。 《尚书》云:“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周礼》谓:“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以及“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据汉代郑玄注:“五药,草、木、虫、石、谷也。”所谓“五药”,并非指五种具体药物,可能是当时对药物的初步归纳。 《诗经》是西周时代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如苍耳、芍药、枸杞、鲤鱼、蟾蜍。 时期 著作 作者 载药 主要成就 特点 先秦 《五十二病方》 240 所治疾病涉及内、外、妇、五官等科。医方280个。其载药数目之多,复方用药之早,所治疾病之广,足见先秦时期用药已具相当规模了。非药物专著。 东汉 《周易参同契》 魏伯阳 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化学著作,促进了化学药品的合成与应用。 春秋 战国 《内经》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等,奠定了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人牌,是为五入”是中药归经学说之先导 “升降出人,无器不有。”“味厚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等,是后世中药升降浮沉学说的理论依据。 《内经》中所提出的五脏苦欲补泻及五运六气与用药的关系,对中药的临床应用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山海经》 126 是记载先秦时期我国各地名山大川及物产的一部史地书。并非药物专著,但却记载了更多的药物,并明确指出了药物的产地、效用和性能,《山海经》记载药物的统计,一般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动物药67种,植物药52种,矿物药3种,水类1种,另有3种不详何类,共计126种。 而其中有关补药和预防的记载,反映了当时我国古代预防医学思想萌芽。 服法方面有内服(包括汤服、食用)和外用(包括佩带、沐浴、涂抹等)的不同。所治病种达31种之多,包括内、外、妇、眼、皮肤等科疾患。 东 汉 末 年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365 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序论中还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如(寒热温凉)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并简要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加工、贮存、真伪鉴别……,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书中新载药物大多朴实有验,至今仍然习用,如常山抗疟、苦楝子驱虫、阿胶止血、乌头止痛、当归调经、黄连治痢、麻黄定喘、海藻治瘿等等。大黄和石膏首见于《本经》。 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编写基础 首先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125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梁 两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730 书写形式:“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小字加注的形式 意义: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中药学的发展做了全面总结。全书七卷,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 对药物的形态、性味、产地、采制、剂量、真

文档评论(0)

xjj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