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pptx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基本问题讨论 1.中国传统建筑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建筑之树:在传统的西方建筑学者的观点中,中国和日本的建筑不过被视为早期文明的次要分支而已。 1.中国传统建筑 学习建筑历史的目的是什么? 只是对仿古形式的设计有用吗?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斗拱的构造和雀替的权衡。 路易斯•康:“未来”要来自于“融化”的“过去”。 山崎实:传统的日本房屋使人有亲切感,“使你常常想去触摸它”——不仅在表面上,而且内心也想触摸它。 建筑并不是抽象地玩弄无“根”的“形”和“饰”,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当地的文化精神而把它们灌注到设计中去。 学习建筑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建筑修养。 1.中国传统建筑 建筑的发展是文化史的一种发展 某一时代整个社会倾尽全力去建造的有代表性的重大建筑物,必然反映当时的最高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水平。 要了解一种建筑形式、一个建筑体系,也就首先要了解和研究产生它的历史文化背景。 1.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的传统建筑,也如西方的建筑一般,具有典型的发展阶段以及每个发展阶段独特的结构形式以及艺术面貌吗? 中国文化的特征是古老和不断的连续相继的发展,中国建筑同样具有这种特点。 这种特点说明了什么?是古老而坚强的生命力,代表着伟大和丰富,成熟和优越?还是陈陈相因,停滞不前? 雅典卫城:梁柱 万神庙:拱券 圣索菲亚大教堂:帆拱 巴黎圣母院:飞券 1.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的建筑历史比起西方建筑历史在研究工作上存在较多困难,因为上半段乃至中段的历史实物已经消失,只能靠文字记录和其他旁证加以推断。 壁画-汉-坞堡 汉-绿釉陶楼院 1.中国传统建筑 现存的建筑体系以明清时期为主,但是15世纪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文化鼎盛,生产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这个时期对于巅峰状态时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没有完整继承。 虹桥,宋以后再未出现 安济桥的“双撞法券”技术再未发展和推广 石头尚在,木头已不存,我们要做的工作比西方困难得多。 《作邑东国图》:晚清出版的插图,欲意表现周公制“礼”,但是建筑形式只能按照清代来绘画 2.中西方建筑比较 中国的传统建筑材料是什么?木构吗? 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又是什么?石构吗? 一般认为中国建筑以木构为主,西方建筑以石构为主。 但事实上,中国也存在石构建筑,西方也存在木构建筑。 产生这种主要建筑材料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没有绝对的定论,只存在观点之争。 俄罗斯木教堂 德国传统木住宅 泉州石塔:800年前 茅村汉墓 4000年前辽河古城 2.中西方建筑比较 梁思成的观点: 1.中国人使用石头的技术不行:没有找到石头缝隙之间良好的粘合材料。(古代墓穴的营造似为反例?) 2.观念不行:建造房屋时没有考虑过长久留存的问题,自然选用方便的材料。(道法自然,新陈代谢) 3.历代不重视对古建筑的修缮保养:建筑旧了不如重盖,为了见效快,只能用木材。(今日依旧) 4.儒家文化认为大兴土木属于铺张浪费的行为,会被冠以暴君之名,客观上抑制了大型石构建筑的发展。(秦始皇、隋炀帝皆为实例) 5.传承方法不行:工匠属于师徒传承,不重书籍,缺乏科学精神,技术容易失传,无法延续性发展,导致更高端技术无法在前人基础上产生。(不仅仅在建筑技术上) 2.中西方建筑比较 一种说法:自然环境与地理因素的原因,中国多木而少石。 刘致平:我国最早发祥的地区: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 李约瑟:不能说中国缺乏石材,只不过将它们用于陵墓、华表和纪念碑,并且用来修筑道路中的行人道、院子和小径。 司马迁《史记》关于阿房宫的记载:发北山石椁[guǒ],乃写蜀、荆地材皆至。 2.中西方建筑比较 一种说法:在社会制度与生产力层面,古代中国未有过西方模式的奴隶制度,无法组织庞大规模的生产。 及至秦始皇时期,具备了控制整个帝国的绝对统治,万里长城便是其动员力量的典型代表,但此时中国建筑的基本性格已经基本完成。 但是殷、周时代,中国的统治者们是否不具备调动大量奴隶的能力?这一点争议较大。 使用巨大奴隶劳动力的古埃及古代建筑:底比斯残迹 2.中西方建筑比较 一种说法:技术层面上,中国较早的突破了木构建筑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的局限,是一种对先进思维选择的结果。 木构建筑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节约成本,同时梁-柱体系的框架结构解决了对于较大空间营造上的难题。 木构建筑拥有这样的优势,何必去浪费人力物力而建造石构建筑呢? 2.中西方建筑比较 一种说法:西方人在建筑上重视创造一个长久性环境,中国人却着眼于建立当代的天地。这个问题在对于材料选择的态度上便充分的表现出来了。 从金字塔时代开始,西方人就把建筑物看作是一件永久的纪念物,因此在建筑态度上不惜经年累月。雅典奥林匹克宙斯神庙、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等,耗时都超过了100年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