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诊断学PPT.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细菌诊断学PPT

荚膜普通染色光镜观察 肺炎球菌荚膜 三、细菌的营养 细菌的化学组成:水(70-90%)、固形物(10-30%) 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糖类、蛋白质、无机盐、生长因子 四、细菌的生长繁殖 条件:营养、温度、酸碱度、渗透压、气体环境 繁殖方式与速度:简单的二分列式。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老期。 五、细菌的新陈代谢 酶在新陈代谢中作用:胞内酶、胞外酶 呼吸类型,对氧的需求: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 代谢产物:糖---糖发酵试验、甲基红试验、伏-普试验。蛋白质---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尿素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其他代谢产物:无机酸、有机酸、氨基酸、醇类、脂类、维生素、抗生素、毒素。 第三部分 细菌病的诊断程序 一、诊断的依据畜禽细菌性病少数可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做出诊断,如破伤风。 畜禽细菌性病多数在流行情况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解的基础,结合实验室诊断做出最后确诊。 诊断方法有:显微镜检查(光镜、电镜)、病原的分离培养、血清学抗体检测、病原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二、细菌实验室诊断内容 无菌操作贯穿始终 病料的采集和运送 病料处理 细菌的分离与接种 细菌的培养 鉴定 病料采集 涂片、染色 镜检 染色及形态特征 分离培养 观察培养特性 挑取可疑菌落纯培养 食物中毒的呕吐物或疑似剩余食物 涂片、染色、镜检 生化试验 毒素检测 细菌分离鉴定程序 血清学试验 动物试验 血清学试验 分子生物学 动物实验 病料的采集 1、病料采集基本原则 采样所用器械应事先消毒。无菌操作贯穿始终。 对急性死亡的动物,从耳尖或四肢末梢血管取血制成涂片,染色镜检,在排除炭疽后方能剖检取样。 要分离病原菌,应采集到含菌最多的组织脏器。采集的病料要尽可能齐全,除了内脏、淋巴结和局部病变组织外,还应采取脑组织和骨髓,以防遗漏。 病料应新鲜,动物死后,应立即采集,夏天不宜超过6-8小时,冬天不应迟于24小时。 采集、包装和送检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做好个人防护和环境消毒,防止病原菌的扩散。 做好记录和标记 采集的病料 内脏器官 血液 粪便 浓汁 皮肤和粘膜 脑和脊髓 胆汁 肠和胃 乳汁 流产胎儿 2、病料采集方法 液体材料的采集 内脏 皮肤及羽毛 胎儿 检出形态与染色上具有特征性的病原菌,有助于病原的初步诊断或确诊,如痰液检出抗酸性分支杆菌 形态学检查 特定部位的标本 直接涂片染色后镜检 分离培养 在细菌学诊断中,分离培养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主要是在含许多细菌的病 料或培养物中挑选出某种细菌。 选择适合于所分离细菌 生长的培养基、培养温度、气体条件等。同 时应严格按无菌操作程序进行实验,并做好 标记。 分离培养的目的 分离培养时应注意 2、细菌的分离培养 无菌采集的标本 污染的标本 选择或鉴别培养基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是分离出病原菌的重要环节 固体或液体培养基 大多数细菌 37℃经16~24h可形成可见菌落 少数生长缓慢的细菌 需1~3周才能形成可见菌落。 如布氏杆菌、结核杆菌等 绵羊布氏杆菌和流产布氏杆菌初次分离时,须在5%~10%的CO2环境中才能生长 根据细菌对气体的要求 适当的气体环境 油镜的使用 细菌抹片的制备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培养基的制作 细菌生长形状的观察 细菌的生化性状观察 药物敏感试验 五、细菌抹片的制备 玻片准备 抹片 干燥 固定 染色 镜检 六、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1、革兰氏染色法原理利用细菌的细胞壁组成成分和结构的不同。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重要鉴别染色法,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阳性细菌(G+)和革兰氏阴性细菌(G—)两大类。 链球菌革兰氏染色 链球菌革兰氏染色 脓疱中金黄葡萄球菌革兰氏染色 Gram stai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pustular exudate 组织细胞 白细胞内的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创口感染革兰氏染色涂片 2、抗酸染色法 抗酸杆菌类一般不易着色,需用强浓染液加温或长时间才能着色,但一旦着色后即使使用强酸、强碱或酒精也不能使其脱色。其原因一是细菌细胞壁含有丰富的蜡质(分支菌酸),它可阻止染料透入菌体内着染,但一旦染料进入菌体后就不易脱去;二是菌体表面结构完整,当染料着染后即能抗御酸类脱色,若胞膜及胞壁破损,则失去抗酸性染色特性。萋-尼(Ziehl-Neelsen)氏染色法 鼻疽杆菌 细直、微弯两端钝园的G-杆菌 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在动物体内的形态 炭疽杆菌 蜡状杆菌 炭疽杆菌 禽分支杆菌 结核分支杆菌 李氏杆菌 鼠伤寒沙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