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钗荆布”刨花缸.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裙钗荆布”刨花缸   我曾于早年间的一本子弟书里读到过这样的唱词:“清早穿上新衣裳,我给姐姐送嫁妆。一送扑粉盒,二送刨花缸。”“刨花缸”――这种当年女人必备的化妆用品,在今天,不知还有哪个女孩子能认识它。   早年玩瓷器小件,我曾属意刨花缸一路。这种器物所蕴涵的闺房巧思和婉约之韵,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女性所独有的审美形式和审美追求,那样自然的审美创意和审美效果,堪称女性化妆里的经典之物。中国的妆奁文化源远流长,古人“止水鉴容,流水涤发”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殷商之前。唐代诗人徐安期的《催妆诗》说:“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作好春。不须满面浑妆却,留着双眉待画人。”真切地描绘了新娘坐在花烛前对镜化妆的情景。而在这种传统的化妆过程中,重要的护发美发之物就是刨花缸里的“刨花水”――当时最时尚的绿色天然润发、乌发、美发用品。而盛“刨花水”的最好物件就是这种瓷作“刨花缸”。   第一次拿到这种小件瓷器时,我并不知它就叫“刨花缸”,而是以为它是蛐蛐罐,因为它的盖上有着古铜钱式样的气孔。还是奶奶见了告诉我,这东西叫“刨花缸”,不是养蛐蛐的,而是女人的梳妆用品。用它来浸泡榆树皮或是榆木刨花,泡好的粘水可以搽抹头发,既能固定头型,又能让头发光亮。说起来,那当是奶奶的奶奶奶奶们早就开始使用的化妆盒或说“头油盒”。   自从我知道这种小件瓷器称作“刨花缸”之后即开始有意地关注它,多年下来竟也收了十几个。其中两件带有文字题款的最让我喜欢,一件是蝴蝶形蝴蝶纹饰的,上书“寿阳点妆”四字;一件是缺盖元宝形浅绛彩瓷,一面画有仕女,一面为书法,书法四字是“裙钗荆布”。   “寿阳点妆”说的是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在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这一天曾卧于含章殿檐下,微风吹来,腊梅花正好落到公主额头,经汗水渍染,额上即留下梅花五瓣之痕,拂拭不去。皇后见了,十分喜欢,令其保留。于是宫女纷纷效之,在额心描梅为饰,从此即有“梅花妆”流行。这个故事记述于宋代的《太平御览》中,并成为后世文人的极爱之典,不断在诗词里重现此一情境。如元代杨维桢的《香奁八咏?黛眉颦色》云:“索画未成京兆谱,欲啼先学寿阳妆。萧郎忽有归期报,喜色添长一点黄。”明代唐寅题画诗《芭蕉仕女》也曾写道:“佳人春睡倚含章,一瓣梅花点额黄。起对镜自添百媚,至今都学寿阳妆。”而那位在史书里并没有留下多少记载的寿阳公主,也因额头上的这朵小小梅花而青史留名,并成为“正月花神”。刨花缸上使用“寿阳点妆”之典故,可谓天作之合,无形中将这种化妆用品与古时的点妆名典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刨花缸这种化妆文化有了源远流长之意味。   大约是因为奶奶一生朴实的乡间生活情状和刨花缸所洋溢的大众色彩,我对自己收藏的这件有“裙钗荆布”四字的刨花缸更是偏爱,偏爱这四个字的平民性和脱俗气韵,偏爱拥有刨花缸的奶奶也曾这样生活的境界和情致。   “裙钗荆布”即“荆钗布裙”,以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形容女人装束的简朴寒素。这也是一个典故,也是出自《太平御览》:“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说的是汉时读书人梁鸿娶孟光为妻,喜欢妻子穿着麻布衣,和她一起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后来晚唐诗人李商隐在《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中说:“衣缟带,雅或比於侨吴;荆钗布裙,高义每符於梁孟。”说的也是这件事。这种“裙钗荆布”的生活其实就是“布衣暖,菜根香”的境界,所追求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多么丰富,而是求得在朴素生活里白头偕老的温存时光。另外,“裙钗荆布”所装饰下的一定是精神的丰富,其中也不乏国色天香。这让我想起早年读金庸《鹿鼎记》第三十九回,韦小宝衣锦还乡时,扬州众官员安排名妓为他唱小曲时的情形:“歌声清雅,每一句都配了琵琶的韵节,时而如流水淙淙,时而如银铃丁丁,最后‘青裙曳长幅’那一句,琵琶声若有若无,缓缓流动,众官无不听得心旷神怡……摇头晃脑。琵琶声一歇,众官齐声喝彩。慕天颜道:‘诗好,曲子好,琵琶也好。当真是荆钗布裙,不掩天香国色。不论做诗唱曲,从淡雅中见天然,那是第一等的功夫了。’”“从淡雅中见天然,那是第一等的功夫了”,这大概就是我所偏爱的刨花缸上“裙钗荆布”四个字的精义罢。   相对来说更适合“裙钗荆布”所用的早期刨花缸以竹、铜、锡质居多,也有紫砂和陶瓷的,清以后则以陶瓷为主。有云叶、海棠、蝴蝶、鹅卵、元宝、圆缸等多种形状,造型玲珑可爱,颇具闺房气息。盖上和侧面均绘有人物花鸟图案,较多见的是婴戏图,且题有诗句、名款。釉色以粉彩为主,也有少量珊瑚红描金的,青花少见。刨花缸虽称为“缸”,但一般高只有寸许,长三寸左右,缸盖上开有古钱纹气孔,那是为了倒置过来,直接可以将刨花水洒在头发上。   刨花缸的使用是从何时开始的,如今已很难说清楚,但时间不会太短,应当是一个漫长的时期。且天下一统,不仅使用区域广泛,各地的称呼也不一样,如中原地区称为“美人胶”,华北地区则称为“粘头树”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