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养生保健观念.docVIP

浅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养生保健观念.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养生保健观念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养生保健观念 ◆ 廖佑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510000)   【摘要】《素问middot;宝命全形论》曰: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意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没有比人的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了。可见古人把养生、摄生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要务。然而《内经》作为“医家之宗”,把《素问middot;上古天真论》放在篇目之首,开篇即云: “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不难看出,古人在这里讲的就是养生之道。直至今天,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原则和方法仍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素问middot;上古天真论》中提出的养生观点虽寥寥数笔,却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对现代养生仍然具有深远影响。今就《素问middot;上古天真论》的中医养生观作一浅析。    【关键词】内经、养生、保健      1 养生要“法于阴阳”   1.1 何为“法于阴阳” 王冰注: “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法,取法也。老子《道德经》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法于阴阳”就是要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这种“顺应天道”的思想是《内经》“天人相应”养生原则的雏形,即人要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而生息。   1.2 怎样“法于阴阳” 《素问middot;四气调神大论》曰: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可见阴阳法则是一切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本规律,人体的生命活动也不例外,养生者必须取法遵循阴阳规律,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能动地顺应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暑防寒,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然而现代人却不以为然,例如很多年轻女性不顾冬日冷风侵袭,常以“美丽冻人”的形象出门,为日后很多风湿、妇科等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等到形骸受损才追悔莫及。因此,《内经》告诫养生者只有做到“天人相应”,才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实现中医养生学“颐养天年”的目的。   2 养生要“和于术数”   2.1 何为“和于术数” 《辞海》( 1979 年) 对此作出了很有见地的注释,即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来推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以此应用于中医养生,其实质揭示了“未病先治”的道理。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辞源》亦强调“术数”即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来推断人事的吉凶,如占候、卜盆、星命等。”由此《素问middot;上古天真论》“术数”的含义已基本明了。   2.2 怎样“和于术数” 先贤告诫人们,养生者,必效法上古之人,善于运用阴阳五行、河洛数理、易学数象、太极序列、五运六气等法则和规律,预测、掌握和调和天时民病、寒热胜复、将息适宜、防患于未然,从而却病延寿,尽终天年。   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在医疗水平和技术显着提高的今天,由于缺乏定期体检的意识,现代人总是等到疾病出现后才想到去医院就诊,为此很多癌症患者因为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只能坐以待毙。由此可知,养生者只有树立了“未病先治”的养生观念,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提前扼杀在摇篮里,才能掌握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维护自身的健康。   3 养生要“饮食有节”   3.1 何为“饮食有节” 王冰撰注: “饮食者,充虚之滋味。”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饮食有节意思是饮食要有节制。具体内容包括饮食偏嗜、饮食量和饮食时间的适度性和节律性。   3.2 怎样“饮食有节” 首先从饮食嗜好上讲,《素问middot;五脏生成篇》曰: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素问middot;生气通天论》曰: “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可见饮食嗜好中,不论是味道还是种类,都应当有所节制,做到饮食清淡。其次从饥饱程度上说,《素问middot;痹论》曰: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是说暴饮暴食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纳运失常。所以古人告诫我们饮食要饥饱适当。最后从饮食时间上讲,不同的季节要吃不同的食物,才符合自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此外还有一层意思,古人曾说“过午不食”,主要是肠胃的当令之时均在上午,如果晚上还大吃大喝,饮食就失去了节制。因此,只有真正做到饮食有节,充分发挥脾胃”后天之本”的职能,才能防止“病从口入”,达到中医养生中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的目的。   除此之外,《内经》中还提出了针灸、气功等其他养生原则,后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