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傣族传统民居的变异与保护和创新
第 13 卷第 2 期Vol. 13,No. 2Journal of Yunnan RTV University*傣族传统民居的变异与保护和创新高徽南(云南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景洪 666100)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傣族传统民居干栏结构不断发生变异,目前呈现出实质性变异的趋势———汉化。传统民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应从明确傣族民居的特有价值、正确处理保护与创新关系、坚持傣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合理使用现代建材 4 个方面对傣族传统民居进行保护 和创新。关键词: 傣族 ; 民居 ; 变异 ; 保护 ; 创新中图分类号:F59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4814(2011)02 - 0081 - 04“竹楼”是西双版纳傣族千百年来为适应当地气候和自然条件而创建的一种民居建筑。居室建造是 一种民俗事象,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表现形 式之一。在傣族审美文化中,“竹楼”建筑构成了十 分醒目的篇章。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 傣族人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变化,物质文化有了深刻 的改变。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傣族传 统民居———干栏式结构正受到强势文化的影响不断 地被同化和弱化,并有渐渐消失的危险。这种状况令 人担忧,因为 “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丧 失传统文化将意味着民族的消亡”[1],傣族传统民居 建筑不仅是傣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和财富,应该得到有力的保护。如何在现代文化与传 统文化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对傣族传统民居———干 栏式建筑物进行积极的保护,这关系到西双版纳实施 “旅游兴州”的战略目标,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建筑形式仍然保持了竹楼的特征,“竹楼”这一称呼就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一种专称,专门指代干栏式建 筑的傣族传统民居。关于傣族居住竹楼,史籍早有记 载。如:《唐书·南平僚传》: “南平獠…… 山有毒草、沙 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范成大的《桂海虞 衡志》有相同的记载: “编竹苫茅两重,上以自处,下 养鸡,谓之麻阑。”元代的李京: “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 楼,居频江,一日十浴。”竹楼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其实就是高脚楼。其 造型美观,外型像建在高架上的大帐篷。竹楼共两 层,离地高,通风好,既凉爽,又避湿,既防霉,又防兽。 楼下养鸡,鸡吃白蚁,所以楼房木头不会被蚂蚁蛀。 人畜分开,干净卫生。“竹楼”无论是单看还是成片地欣赏,都给人留 下赏心悦目的美感。现在我们已经难以看到纯竹楼, 但木质傣楼依然保存着传统民居的神韵,依然沉淀着 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理想,依然能与人们进行着心灵的 对话,情感的交流,并以其静观的形象表示着傣族的 审美观念和追求,并以此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慕名而 来,驻足观赏。一、傣族民居的特点人类最初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当地自 然环境为其所能提供的自然物质。西双版纳气候湿 热,境内山竹如海。生活在竹林里的傣族人民利用本 地特产———竹子作建房主要材料,如竹梁、竹柱、竹椽 子、竹围墙、竹楼板、竹楼梯等,只有房顶是茅草,其余 都是竹子。于是,人们把傣族民居称为“竹楼”。解 放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房 材料发展为木、砖、瓦等,虽然建筑材料不一样了,但二、傣族民居的变异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生活的变革,伴随社会* 收稿时间:2011 - 03 - 04作者简介: 高徽南( 1965 - ) ,女,彝族,云南勐海人。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和傣族文化研究。— 81 —的进步,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经历了 4 个阶段的发展变异。第一阶段窝棚。傣族先民最初是居住在山洞和 大树上,直到农耕出现,有了生活保障以后,他们才开 始走出森林,来到坝子的小河边,用树杈、树枝、芭蕉 叶搭建窝棚居住。这种窝棚起先是平顶的,但太阳晒 干芭蕉叶,一下雨就没办法居住。后来受到启发,傣 族先民仿照狗坐地上昂首的姿势把窝棚建成斜面顶, 即用两根树杈撑起一根横梁,几根又长又直的树枝当 椽子,一头搭在高树枝撑起的横梁上,一头斜落在地 上,用茅草覆盖顶。这种窝棚傣语称为“杜马先”, “杜”为窝棚,“马”为狗,“先”为昂首,即“狗昂首坐 姿式窝棚”。窝棚是直接搭建在地上,不属于干栏式 建筑,今天看来是十分简易的一种房屋建筑,对于原 始先民却是一种创建,标志傣族先民群居生活的开 始。第二阶段竹楼。随着社会的发展,傣族先民渐渐 发现窝棚不适宜生存,因为西双版纳海拔低,气温高, 雨水多,湿度大,森林茂密,动物出没频繁。窝棚低 矮,不仅经常积水潮湿,而且野兽可以轻易闯入民居。 于是傣族先民把树居的优点与窝棚相结合,仿造凤凰 展翅的样子,创造了干栏式建筑物———竹楼。对竹楼的描述,高立士先生在《傣族的竹楼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