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透水层低速非达西流咸水下移过程的模拟研究 Numerical study on saltwater downward migration in aquitard as low velocity non-Darcy flow.pdfVIP
-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弱透水层低速非达西流咸水下移过程的模拟研究 Numerical study on saltwater downward migration in aquitard as low velocity non-Darcy flow
水 利 学 报 2014年7月 SHUILI XUEBAO 第45卷 第7期 文章编号:0559-9350(2014)07-0875-08 弱透水层低速非达西流咸水下移过程的模拟研究 崔莉红,成建梅,路万里,李敏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弱透水层以黏性土为主,其渗流通常表现出低速非达西特性。开采条件下,弱透水层中咸水下移问题是典 型的渗流-固结-溶质运移耦合问题。本文以华北平原典型的“上咸下淡”含水层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的多 场耦合模型,研究了弱透水层中非达西渗流固结过程对咸水下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达西渗流不仅增加了 黏性土层的固结时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咸水下移速度。同时,非达西渗流条件下流速具有削峰拖尾 特征,天然水力梯度越大,拖尾越不明显,而削峰始终存在。咸水下移前期,不考虑固结过程时其运移速度更 快,而在中后期,情况相反。阻滞因子决定了弱透水层渗流固结过程对咸水下移的影响程度。 关键词:弱透水层;非达西渗流;渗透固结;数值模拟;咸水下移 中图分类号:P64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43/ki.slxb.2014.07.015 1 研究背景 华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及历史成因使得相邻含水层普遍存在着“上咸下淡”的水质格局, 即在浅层广泛分布着一层咸水,而下部的多层含水层中是优质的淡水。由于深部地下淡水的不合理 [1] 开采,上下含水层形成巨大的水头差,可能促使咸淡水界面下移 。位于含水层之间的弱透水层,是 联系上下含水层的纽带,其岩性常以黏性土层为主,咸淡水界面位于此层。受下部地下水开采影 [2-5] 响,上下水头差加大,弱透水层有效应力增加,必定产生固结变形 。土体固结变形又可能会导致 [6-7] 孔隙度减小,渗透性变差和单位储水系数减小,进而改变弱透水层中孔隙水的渗流特性 。对于咸 淡水界面运移而言,弱透水层中的非达西渗流过程直接影响溶质迁移的速度,而弱透水层释水,也 [8] 可能会导致阻滞因子及弥散系数的改变,进而影响溶质迁移过程 。可见,由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咸水 下移问题属于典型的渗流-固结-溶质运移耦合问题。 [9-10] 目前,变形多孔介质溶质运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壤环境污染领域,如 Smith、Lewis等 对垃 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张志红、李涛等[11-12]研究了湖泊底泥堆场中污染物迁移问 [13-16] 题。耦合模型中黏性土的渗流多假设符合达西定律,而实际上其通常表现出低速非达西渗流特性 。 当前,对非达西渗流规律的刻画多采用Hansbo公式[17-20]。本文以华北平原典型的“上咸下淡”含水层 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维非达西渗流-固结-溶质运移模型,在忽略固结过程导致弱透水层水文地 质参数变化的前提下,重点考虑弱透水层中非达西渗流过程导致的渗透流速分布改变,讨论其对咸 淡水界面下移过程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3-11-15;网络出版日期:2014-05-12 网络出版地址:http:///kcms/detail/11.1882.TV1405.003.html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平原河道生态护坡工程评价和方案决策方法 Assessment and decision-making method for eco-type revetment project in plain river.pdf
- 平原河网水体石油类浓度达标及总量控制 Standard-reaching analysis of petroleum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and total quantity control in plain river network.pdf
- 平均收益期在工程投资互斥方案评价中的应用 Average duration of return for evaluation of mutually exclusive projects.pdf
- 平板柱脚的转动刚度和柱的计算长度 Rotational Stiffness of Plated Column Base and Effective Length of Columns.pdf
- 平胜大桥体系转换施工控制的关键技术 Key technologies of construction control in system transformation for Pingsheng Bridge.pdf
- 平纹织物纱线截面形态经典理论探析及其泛化 Probing into classical theory of yarn cross-section shape of plain woven fabric and its generization.pdf
- 平行竖墙间的土拱效应与侧土压力计算 Soil arching and estimation of earth pressure on two parallel vertical walls.pdf
- 平端板连接半刚性梁柱组合节点的抗弯承载力Ⅱ正弯矩作用 Moment capacity of semi-rigid composite beam-column joints with flush end plate connectionsⅡ. under positive moment.pdf
- 平谷新城产业空间布局.pdf
- 平面K型圆钢管搭接节点有限元参数分析与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Parametric analysis and design equation of ultimate capacity for unstiffened, overlapped CHS K-joints.pdf
- 强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 加快建设龙江大水利.pdf
- 强化水利建设管理 应对大规模水利建设.pdf
- 强化面粉的生产工艺及质量保障 Process and Quality Control for Flour Fortification.pdf
- 强化监督科学管理扎实推进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pdf
- 强夯地基垫层厚度对承载力与变形模量的影响 Analysis of impact of dynamic compaction foundation cushion thickness on bearing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modulus.pdf
- 强弱透水相间深厚覆盖层坝基的渗流分析 Seepage analysis of a dam foundation with deep deposit composed of strong and weak permeable layers alternately.pdf
- 强化环保清洗实现节能减排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protecting cleaning and accomplish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discharge reducing.pdf
- 强涌潮河口河相关系及其验证 Verification of fluviomorphology for macro-tide estuary with tidal bore.pdf
- 强潮河口环境和生态需水及其计算方法 Calculation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water demand for macro-tidal estuary.pdf
- 强潮河口水沙动力过程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hydrodynamic and sedimentary processes of macrotidal estuary.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