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章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1 戏曲 民歌 歌舞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 授课内容:西乐的传入、近代传统音乐的发展、戏曲、民歌、歌舞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明清时期西洋音乐传入我国的概况,理解西乐东传的条件和影响。 教学重点:近代传统音乐的种类及发展 教学难点:近代西音东传的影响和意义 第一节 概述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在西方音乐文化与日本学校歌曲与军歌的影响下,不少中国人借鉴或按照西方音乐的技术基础理论创作出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 至30年代前后,新音乐的大潮流使传统音乐的主导地位处于明显的下降地位。传统音乐在近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发源于农村的传统音乐流入城市立足、发展。 各种民间职业、半职业团体增多、扩大,表演艺术水平提高。 已有传统音乐更加成熟,新的传统音乐进一步发展。 适应传统艺术的市镇接受者市民的需要改革艺术。 吸收新文化成分。 传统音乐在职业化过程中,为了经济利益与适应市民之需,受到了一些坏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与民间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 民间音乐:由普通百姓集体创作、真实地反映其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其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分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和器乐五大类,另有综合性乐种,如十二木卡姆、囊玛等。 第二节 近代传统音乐的发展? 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形时期。1840-1949年间经历了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时期是中国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崭新阶段,深刻的社会变革给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生机和推动力。由于变革中的文化主动选择,西方音乐作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被纳入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潮流并被有所接受。 由此,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在文化转形、衍化过程中,出现了与以往音乐历史现象迥然不同,并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双文化现象”。 传统音乐和新音乐从一开始就处在相互影响、吸收、融合的文化转形过程中,但又保持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在不同程度上顺应着时代的进步与革命的需要而产生了一批宝贵的新的音乐文化成果。这是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产生新的变化。 一、戏曲音乐 (一)京剧 戏曲艺术在近代的发展最突出的剧种是京剧。京剧在清代地方戏曲高度繁荣的基础上,汇合徽、汉二调并集其它声腔之长,以皮簧声腔为主体,与北京方言相结合,经徽、汉、京三派皮簧艺人的共同努力,形成在音乐唱腔、表演艺术方面皆具独特风格的剧种。 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名家和代表不同流派的宗师谭鑫培、汪桂芳、孙菊仙。此后形成扎根京、津、沪并流向全国的局面。 京剧的发展受到时代所给予的各种复杂影响,其成熟期一些代表性剧目如《恶虎村》《铁公鸡》等,艺术造诣精美,但因统治阶级的扶持利用,思想内容上适合了清廷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 京剧舞台上的一些优秀剧目如《打渔杀家》《岳母刺字》《秦琼卖马》等以强烈的爱国精神表达时代声息,以落魄英雄、蒙难忠良引起人们对国事日非怀有的感慨情怀。 一些接受新文艺思想的京剧艺术家如汪笑侬、潘月樵和夏月珊、夏月润兄弟等,或积极编演新戏表现对末代王朝腐败现实的不满,或创办近代剧场,从事戏曲改良,创立“海派京戏”。 四大名旦 民国初年以后,京剧独领风骚,以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的影响为最大。 富连成社 京剧科班。1903年由吉林商人牛子厚出资、京剧演员叶春善筹办,于1904年在北京正式成立,初名喜连升,后改喜连成。1912年夏改名富连成。 富连成社只收男生,随到随考,入学年龄为6-11岁,坐科年限一般为7年。富连成是京剧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造就人才最多,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京剧科班,为京剧艺术的继承、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评剧 在评剧发展初期,农民剧作家成兆才等人改莲花落为“平腔”,编写大量剧目,奠定了评剧的基础。辛亥革命后,评剧艺人受革命运动影响,编演具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时事新戏,如《杨三姐告状》。 评剧发展中期,出现不少优秀女演员,如白玉霜,她们对评剧表演、唱腔以大胆改革,使之从地方小戏发展为具全国影响的大剧种。《花为媒·报花名》 (三)越剧 越剧原为浙江嵊县地方小戏,“五四”前后进入上海,吸收其它传统戏剧表演形式改进演技,称绍兴文戏。演员初皆为男性,20年代初试办女班,30年代尤其是抗战爆发后改用女演员。 越剧发展中,袁雪芬等人曾请一些新文艺工作者参加改革,改名越剧。解放战争初期,袁雪芬等人在进步文艺思潮影响下演出《祥林嫂》,产生广泛的社会反响。 《梁祝·十八相送》 (四)楚剧 楚剧原出于湖北的一种花鼓戏。1926年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和党的帮助下,改名“楚剧”进入武汉“血花世界”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