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压变质带的全球分布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ocVIP

超高压变质带的全球分布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超高压变质带的全球分布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超高压变质带的全球分布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游振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 430074) 摘要: 对全球28个超高压变质岩产地的地质对比研究发现,超高压变质带的发育,与弧-陆和陆-陆碰撞造山带 关系密切。碰撞造山带多发育于活动的大陆边缘。在那里,冷的陆壳物质可以深俯冲到另一个相对稳定的未俯冲 的板块之下,其深度可以超过90~120 km,在高压达2.5 GPa和温度约600℃或更高条件下,导致超高压特征矿物 如,柯石英、金刚石等的生成。在空间分布上,超高压变质带集中于欧亚大陆及其周缘,澳洲和北美目前尚未有 报道。从时代上看,超高压变质带多出现于显生宙,前寒武纪只有晚元古代(泛非运动期)少数两例。说明以超 高压变质带为特征的碰撞造山作用,是显生宙以来,陆壳增生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出现的构造体制;Rodinia和 Pangea古大陆的裂解,使地温梯度降低,从而有利于超高压变质带的生成。 关键词:超高压变质岩;碰撞造山带;深俯冲作用;构造体制;地温梯度 中图分类号:P588.3;P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93(2007)03-0383-09 的产地有28个,如果把属于一般高压变质的蓝片 岩、榴辉岩也统计在内,则其数目当成倍增长。 现今报道的超高压变质带在全球分布如图1所示。 从图1看出超高压变质带多分布在前寒武纪克 拉通周围的显生宙造山带的范围内。其中又以欧 亚大陆的周缘最为密集。如果以西伯利亚陆块为 核 心 , 自 北 而 南 可 以 识 别 出 : ( 1 ) 亚 洲 复 合 山 链 与 中 国 中 央 造 山 带 ; ( 2 ) 喜 马 拉 雅 造 山 带 ; (3)亚洲大陆南缘造山带等3个单位。通过这些 构造单位来考察超高压变质矿物的分布,岩石组 合,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以及超高压变质 岩的构造特征等。不难从中总结出超高压变质在 全球的空间分布的某些规律。 2.1 亚洲复合山链与中国中央造山带 亚洲复合山链(图2)北端起自极地乌拉尔的 Marun Keu(图2中的13)向南经Ufalei到南乌拉尔 的Maksyutov,基本上是沿乌拉尔分布的,是夹持 在俄罗斯和西伯利亚两个克拉通之间的造山带。 现以Maksyutov为例,说明超高压变质带的组成。 M a k s y u t o v 杂 岩 呈 南 北 走 向 ?? 1 0 k m × 1 2 0 k m ) , 其 中 榴 辉 岩 呈 分 散 团 块 状 或 石 香 肠 状 夹 在蓝闪石或云母片岩之中。由于后期岩体的侵入 1 引言 自从1984年Chopin在西阿尔卑斯的Dora Maira 的变质岩中发现柯石英微粒包裹物以来,各国科 学家发现了愈来愈多的新产地(Chopin,2003)。 迄今为止已有16个造山带发现柯石英和变质金刚 石微粒包裹物等超高压矿物。如果以柯石英的出 现 作 为 岩 石 发 生 超 高 压 变 质 的 开 始 , 则 超 高 压 变质的温压条件应该是:T 600℃,p 2.5 GPa (Brown,2007)。所以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岩石 经过深俯冲的地质记录。绝大多数超高压变质带 位于欧亚大陆内部的碰撞带。鉴于欧亚大陆是由 许多微陆块拼合而成,碰撞带就好比拼合时碰撞 的”结痂”,其中最容易出现超高压变质的记录 并保留下来。如今,全球只有北美和澳洲还没有 发现超高压变质的岩石。本文是在对比全球已发 现的超高压变质带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探索其时 空分布的规律并从中引出其所蕴涵的全球构造演 化的节律性的一些信息。 2 超高压变质带的全球分布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报道的超高压变质岩 收稿日期:2007-04-05;修回日期:2007-07-12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3CB7166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72036)资助 作者简介:游振东 男,1928年生,教授;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2)毕业。研究方向: 变质地质学。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成府路20 眷 28-162,E-mail:  HYPERLINK mailto:zhendongyou@ zhendongyou@ 图1 全球超高压变质岩的分布图(CCSD 2005) Distribution map of UHPM rocks in the world (issued by CCSD, 2005) Fig. 1 金 红 石 ; 但 是 常 受 到 绿 帘 蓝 片 岩 相 变 质 的 叠 加 ; 榴 辉 岩 中 的 石 榴 石 是 富 铁 的 F = 5 0 % ~ 7 5 % ( F = Fe2+/(Mg+Fe2+)。绿辉石中Jd= 40.3~52.2。根据石榴石-单斜辉石 温 度 计 , J d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