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惯常行为探究大学生电信诈骗被害预防.docx

从惯常行为探究大学生电信诈骗被害预防.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惯常行为探究大学生电信诈骗被害预防

从惯常行为探究大学生电信诈骗被害预防*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人文艺术系张文英[摘要] 通过对福州各高校大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遭遇电信诈骗的通常特点是:大学生人群集中,经常成为广撒网式诈骗的对象;由于大学生多数离家住校,不法分子利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进行诈骗的案例也多发;大学生对于求职 和网络购物的需求大于普通市民,所以电信诈骗集中在这些活动中。具有突出特点的犯罪在预控研究中尤其适合采用惯常行 为理论,因此该文有针对性地从潜在被害人的角度提出高校电信诈骗预控方案。[关键词] 电信诈骗 大学生 惯常行为 被害预防二维码图形(实则木马病毒)诈骗;虚构消费退税诈骗;以提供低息贷款为诱饵诈骗等。 调研结果表明,“如果陌生号码的手机来电只响一声,您会不会回拨?”5.75%的学生选择“不一定”,其余选择“不会”。“您认为常见的电话客户调查会不会询问身份证号码?” 有7.5%的学生选择“会”,其余选择“不会”。“您认为身份证丢失 后是否要登报?”6.25%的学生选择“需要”,3.12%的学生选择 “不确定”,其余选择“不需要”。“收到银行卡(信用卡)消费 的信息后,您会去何处查询该消费信息?”1.25%的学生选择 “拨打信息中给定的电话”,其余选择“官方网站查询或者营业 网点查询 ” 。 “ 手机里最亲 近的联系人的储存姓名是什 么?”15.63%的学生选择“储存关系称谓(爸爸妈妈)”,30.63% 选择“储存昵称或姓名”,1.87%的学生选择“不存”。“您的手 机是否有防骚扰或诈骗的方式?”12.5%的学生选择“没有”, 其余选择“有”。2.2 网购安全调查关于网购安全调查,从选取的调查对象来看,98%的大 学生有网购经历,有的高校学生网购比例达到 100%。调查 结果:“网上购物登录时是否自动记住账户名和密码?”8.75% 的学生选择“是”,其余选择“不是”。“是否在除了常用电脑以 外的电脑上网购支付过?”35.78 的学生选择“是”,其余选择 “不是”。对于网络购物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受访者表示有“钓 鱼网站、支付密码被盗、IP 被盗用”的可能。2.3 受骗经历调查受骗经历调查中,出现 2 例冒充邮政工作人员和公安机 关工作人员进行的包裹毒品诈骗,2 例冒充银行工作人员提 示账户有问题,要求转移到安全账户的诈骗,5 例中奖诈骗,6 例亲朋好友出事要求转钱的诈骗,3 例 QQ 好友账号被盗1电信诈骗的概念及特点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 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①。学界也有 人把电信诈骗等同于网络诈骗,但是毕竟通过短信、电话进 行诈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形式,所以本文倾向于使用电 信诈骗的概念。我国网民人数位居世界第一,截至 2013 年 12 月,中国 网民规模达 6.18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5.8%。其中,手机网 民规模达 5 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②。而高校网民比例达到100%,其中截至 2013 年 12 月,中国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 网时长为 20.7 小时,较 2012 年增加了 2.3 小时。其中,小学 生、中学生、大学生和非学生网民每周上网时长分别增加了3 小时、6.1 小时、2. 3 小时和 2 小时。2大学生电信诈骗预防调查结果本文通过向福州市各高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选取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东方 学院共 800 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主要围绕常见诈骗行 为的应对、网购安全调查、受诈骗经历、受骗原因分析等方 面进行设置。2.1 常见诈骗行为应对统计表明,以下诈骗方式的案发率最高:冒充社保、医 保、银行、电信等工作人员;冒充公检法、邮政工作人员; 以销售廉价飞机票、火车票及违禁物品为诱饵进行诈骗;盗 取 QQ 号等冒充熟人进行诈骗;利用中大奖进行诈骗;利用 汇款信息进行诈骗;QQ 聊天冒充好友借款诈骗;诱使扫描*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利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犯罪的预控研究——以福州各大高校为研究蓝本》(批准号:JA13410S)。762014 年第 12 期(总第 96 期)后冒充好友诈骗,1 例网络订购打折火车票诈骗,2 例银行卡透支要求转账的诈骗,2 例手机话费欠费过多要求支付违约 金的诈骗,1 例冒充学校领导或老师进行的诈骗,2 例冒充法 院扬言涉嫌犯罪、对方要求和解金的诈骗,10 例兼职打字员、 模特等工作的诈骗,15 例网购诈骗,这些案例都是受访者或 者身边同学遭遇并且被害的经历。除此之外,遭遇但是未上 当受骗的还很多,最常见的是低息小额贷款、通过非法途径 获得手机号码、发送银行账号要求打款的诈骗。2.4 受骗原因调查在受骗原因分析中,针对“您认为自己的何种行为会给诈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