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那坡果提金矿成因新认识.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西那坡果提金矿成因新认识

广西那坡果提金矿成因新认识陆有德( 广西第四地质队 ,广西 南宁 530030)〔摘 要〕广西那坡县果提金矿是近年化探异常查证发现 、并控制了一定储量且地质特征特殊的矿床 ,矿体产于下泥盆统郁江组下部硅化压碎岩中 ,受上寒武统博莱田组碳酸盐岩古侵蚀面控制 。通过矿体分布特征和形态产状 、 矿石特点的研究 ,认为果提金矿属岩溶沉积间断面微细粒金矿 。〔关键词〕金矿床 ;岩溶沉积 ;微细粒金矿 ;成因〔中图分类号〕P 618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7861 (1999) 04 - 0031 - 03那坡县果提金矿 ,因矿体形态复杂多变 ,在地质工作和控矿条件研究中曾有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 ,直至目前也仍有分歧 。为了深化该区矿床特征认识 ,推动找矿工作 ,由地矿局陈开礼副局长兼总工程师授意 、王 道利高级工程师帮助下 ,撰写此文 ,以共同探讨 。1矿床地质特征简介果提金矿床位于南华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桂西拗陷那坡褶皱带坡笨背斜南东倾伏端 , 坡笨背斜轴向N E —SE ,N E 翼岩层平缓 ,SW 翼较陡 ,出露层位较多 。核部为上寒武统 ,两翼为泥盆系 —三叠系 。矿区出露 地层由老至新为 :上寒武统博莱田组 (~C 3 b) :灰岩 、白云质灰岩夹薄层泥岩 ,厚 100 m ,是矿区赋矿层位之一 。 下泥盆统郁江组下段 (D1 y 1) :泥岩 、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 ,厚 284 m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是矿区主要赋矿层位 。往上依次出露郁江组上段 ,下中泥盆统平恩组 、上泥盆统榴江组 、五指山组 ,上二叠统和下 、中三叠统 ,岩 性以碎屑岩 、泥岩为主 ,其次为灰岩和硅质岩等 。总厚 609 m 。矿区断裂发育 ,主要断裂为 N W 走向 ,次为 N E 向 ,其中规模较大的断裂是 F1 和 F2 。F1 长逾 4 km ,产 状为 220~240°∠45~80°, F2 分布于 F1 SW 400 m 左右 ,倾向 N E ,倾角较陡 , F1 与 F2 之间及两侧次级断裂 和层间小褶皱发育 。在果提村西侧有 3 个辉绿岩小岩体 ,露头宽 20~40 m ,长 30~70 m ,此外未见区内有岩浆岩出露 。 矿区目前已发现矿体 10 个 ,矿体及其旁侧围岩岩石破碎 ,具强硅化 、褐铁矿化 、黄铁矿化 ,裂隙 、空洞发育 。主要矿石类型有硅化石英岩 、硅化压碎泥岩 、硅化角砾岩等 。目前发现的矿体均为氧化矿 ,未见原生矿 。矿体围岩有硅化压碎泥岩 、硅化石英岩 、压碎状灰岩等 。矿体长数十至 400 余米 ,厚 316~20 m ,单工程 Au平均品位 0176~8156 g/ t ,矿体分布标高 900~1 098 m 。2 岩溶沉积间断面微细粒金矿成因证据已发现 10 个矿体中 ,有 6 个集中分布于 15~40 线长六七百米 、宽一二百米一段 ,现着重就该矿段矿体〔收稿日期〕: 1999 - 07 - 09 ; 〔修订日期〕: 1999 - 07 - 30〔作者简介〕: 陆有德 ( 1956 - ) ,男 ,1980 年毕业于广西地质学校地质普查与勘探专业 ,现任广西第四地质队副队长 。广西地质1999 年第 12 卷32赋存地质特点 ,提出本矿床属岩溶沉积间断面型成因的认识 。211矿化受古侵蚀岩溶面控制从图 1 可 知 , 岩 溶 带 总 体 呈 N W 走向 ,可见长 1 000 m ,矿体集中分布受之控制 。矿化带宽窄变化极大 , 30 ~ 40 m , 边界形态复杂 ,缺乏具代表性产状的平直 的构造标志面 (主断裂面) 。从矿区剖面图 ( 如图 2) 可知 ,岩溶带的 N E 、SW 二壁即为 D1 y 郁江组基岩 ,壁 深一般达五六十米 ,最深 111 m (0 线) ,岩 溶带基底经多处探矿工程和开采场 ( 如图3) 证实 ,无一例外均为 ~C 3 b 灰岩 、白云岩 岩溶侵蚀面 , 该侵蚀面无论从局部 ( 如 7~ 15 线 采 场 ) 露 头 或 从 整 体 ( 纵 剖 面 投 影) 看 ,均呈起伏不平状态 ,属典型的岩溶 侵蚀面 。从各剖面岩层产状总体特点看 ,D1 y 和 (~C 3 b) 不整合面总体产状是以 20°的倾角往 SW 与古侵蚀面呈平行缓倾斜 状 。图 1 果提金矿地质图1 - 上寒武统博莱田组 ;2 - 下泥盆统郁江组下段 ;3 - 下泥盆统郁江组上段 ;4 - 中泥盆统平恩组 ;5 - 上泥盆统五指山组 ;6 - 上二叠统 ;7 - 下三叠统 ;8 - 中三叠统 ;9 - 沉积不整合接触 ;10 - 平行不整合接触 ;11 - 断层 ;12 - 岩溶带 ;13 - 金矿体 ;14 - 勘探线212矿体形态随岩溶起伏变化已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