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展演与实践记忆.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仪式展演与实践记忆   【摘 要】铜鼓是布依族的神器礼器。布依族送、迎铜鼓的“送宁”仪式,在具体实践展演过程中,产生重大的社会―文化作用:一方面使民族文化在实践记忆中得以唤醒重现和传播继承,另一方面增强了族群的社会记忆和自我认同。实践记忆的情境性和在场性特点,在民族文化的保存再现和传承播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布依族;铜鼓;“送宁”仪式;仪式展演;实践记忆   【作 者】罗正副,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2006级博士研究生,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师。厦门,361005;王代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级博士生,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编辑部编辑。北京,100102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3-0040-006      Ritual Performing and Memory Practicing   ――a Case Study of the Ritual of Song-ning in a Bouyei Village   Luo Zhengfu,Wang Daili   Abstract:Brass drums are the Bouyei people’s instruments of deity worshipping.The ritual of song-ning,or the presenting and receiving of brass drums,has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performance.On the one hand,it reminds the Bouyei people of their own culture and contributes to its inheritance.On the other hand,ethnic memory and identification is strengthened.The situational and on-the-site practice of invoking memory is conducive to the reten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ethnic cultures.   Key words:Bouyei;brass drums;the ritual of song-ning;ritual performng;memory practicing      民族或族群具有自我的记忆体系,千百年来一个族群或民族区别于其他族群和民族,正是他们各自具备不同于其他族群的独特记忆系统。这种记忆体系维系着他们的文化传承。即使民间文化受到民族国家和精英分子或他族(者)文化记忆的冲击或涵化,也难以动摇这种记忆的草根性。在不同阶层记忆发生冲撞的时候,不同记忆主体间也会作出调适或转化。民族或族群,存在着多种记忆方式,尤其重要的,亦即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仪式展演过程中的实践记忆,也就是民间大众在仪式实践展演中如何实现社会或集体记忆的问题。我们提出实践记忆这一概念,基于以下的考虑:一方面,传统的历史记忆、社会记忆或集体记忆概念不足以涵涉仪式实践的在场情境,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场域中,通过具体事像的展演,实践记忆的动态性、情境性是其它记忆概念所不能涵盖的,与此同时,传统记忆概念所蕴含的历时性与现时性、个体性与集体(社会)性在仪式实践中都能体现,也就是说,实践记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更有利于分析和探讨记忆问题并发明仪式实践的记忆性。另一方面,从学理依据和启发的角度来说,首先得益于涂尔干仪式过程的“集体欢腾”,每个人在集体欢腾的场域中濡染场境情绪,这种情绪使每个在场的人进入情境氛围,正如庄子所说的“入境”状态,“入境”甚至“坐忘”(忘切日常生活,全身心投入仪式场域)的欢腾使人们在无意识中习得和浸染了社群文化、习俗和仪式规则、程序等,从而实现了仪式实践的记忆。其次是保罗?康纳顿的“体化实践”概念启示我们:每个亲身在场参加具体活动的人,都是接受或传达信息的主体,不管这种举动接受或传达的信息是个人的还是群体的,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这种实践举动都是体化的。他强调在体化实践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播衍。这种体化实践事实上强调了实践过程所特有的记忆功能。第三就是布迪厄的实践论及其文化资本论。布氏的实践论是放在惯习和场域之中来探讨的,三者交织贯通,密不可分。而仪式展演实践过程正是文化资本的三种形式:身体化的、客观化的和制度化的实现过程。正是在传统概念的局限性与丰富学理的依据前提下,我们才提出实践记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记忆理论的实际要求,而且是记忆内容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