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成语文言用字现象.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语》成语文言用字现象

《论语》成语文言用字现象   摘 要:《论语》成语是在先秦时期文言文典范之作《论语》中能够找到明确来历和出处的成语。不少进入现代汉语语汇系统的《论语》成语在语音、用字、用词及句法上保留了古代汉语书面语所具有的文言特征。本文从古音通假和古今分化字的使用方面对《论语》成语的文言用字现象进行探讨。 关键词:《论语》成语 文言文 特征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重要经典著作《论语》,是先秦时期文言文的典范作品。两千多年来,《论语》中的许多语言单位依靠其特有的语言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被人们广泛使用,最终,结构上具有定型性、意义上具有格式塔特征的成语进入了现代汉语语汇系统。能在《论语》中找到明确来历和出处的成语,称为《论语》成语。为数可观的《论语》成语在语音、用字、用词及句法上保留了古代汉语书面语所具有的文言特征。本文重点探讨《论语》成语的文言用字现象,具体而言,就是古音通假和古今分化字的使用。 一、古音通假现象 所谓古音通假,通俗地说就是古人写“别字”的现象。古人在使用汉字时临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本字,从而形成“通假字”。如: 祸起萧墙(《季氏篇》):萧,通“肃”。萧墙,门屏,古代宫室里用以分隔内外的当门小墙。《辞源》:“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比喻祸乱潜藏于内部。 造次颠沛(《里仁篇》):颠,通“蹎”,仆,倒;沛,通“跋”,拔起。《辞源》:“颠沛,言树连根拔起而倒仆。因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形容仓促匆忙之中,困顿潦倒之际,无处安身。 犯而不校(《泰伯篇》):校,通“较”,计较。别人侵犯、欺侮了自己也不计较。 举直错枉(《颜渊篇》):错,通“措”,放置。选拔正直的人,放置在邪枉的人之上。 亿则屡中(《泰伯篇》):亿,通“臆”,猜测,揣度。意料事情都能与实际相符。 观过知仁(《里仁篇》):仁,通“人”。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忠告善道(《颜渊篇》):道,通“导”,引导。忠诚劝告,善意引导。 华而不实(《子罕篇》):华,通“花”,只开花而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而内容空虚。 暴虎冯河(《述而篇》):冯,通“淜”,涉水过河。《说文》:“淜,无舟渡河也。”清段玉裁注:“徒涉曰冯河……淜,正字。”空手搏虎,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道听涂传(《季氏篇》):涂,通“途”。在路上听说,在路上传播。多用来指没有根据的传闻的话。又作“道听途说”。 久要不忘(《宪问篇》):要,通“约”,穷困。指做人必须以信义为重,不管如何艰难困苦,也不能忘记自己的信念和约言。 《论语》成语的古音通假现象,是出处相关词句古音通假现象的保留。由于“通假字”通常被视作古人写的“别字”,所以《论语》成语中的某些“别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被“正字”所代替。比如《为政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颜渊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道”在这两段话中都是古音通假,通“导”,为“引导”的意思。源自这两段话的“导德齐礼”“忠告善道”两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则分别采用了“正字”“通假”(“别字”)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再如,“举直错枉”“举枉错直”两个成语出自《为政篇》: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手足无措”出自《子路篇》: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错”在这两段语句中同属古音通假现象,通“措”,“放置”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举直错(措)枉”“举枉错(措)直”两个成语,“错”可以采用通假(“别字”)“正字”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而在“手足无措”这个成语中,就只有“正字”一种写法了。 二、古今字现象 古今字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用字现象。所谓古今字,也叫古今分化字。上古时期某一个字形兼表几个不同的概念,后来造出另一个或几个汉字(多数以原来的古字为声旁)表示其中某个或某几个不同的概念,从而分化了原字所表达的几个概念。习惯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各司其职的字称为“今字”,部分《论语》成语保留了古今字的文言用字特征,比如: 一仍旧贯(《先进篇》):贯,同“惯”。一切依照惯例。又作“悉仍旧贯”“姑仍旧贯”,多写作“一仍旧惯”。 上知下愚(《阳货篇》):知,同“智”。天资最聪慧的人和天资最愚笨的人,都由先天决定,不可改变。多写作“上智下愚”。 善贾而沽(《子罕篇》):贾,同“价”,善价,高价。有好价钱才卖出去。比喻有才能的人遇到真正赏识自己的人才肯发挥才干,或得到高职位才肯出来做官。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