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刊9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
创刊9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
编者按:在10月22日的《中国青年》杂志创刊90周年座谈会上,原杂志社老编辑和来自社会各界的读者朋友,分别从自己的角度深情回忆了与这本杂志的感情,以及《中国青年》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所扮演的角色。特摘选其中部分精彩发言与你分享!
《中国青年》杂志离休干部 张世明
《中国青年》是一本享有崇高声誉的刊物,我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感到无尚光荣和幸福!
我是1954年进入杂志社工作的。回想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日日夜夜,那一幕幕经常生动地出现在眼前
说说我所经历的两件事:
一是“学习雷锋”专辑手抄本和周总理见到手抄本时所作的指示。
1963年5~6期《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出版后,刊物供不应求。我看到这样一封读者来信,是一所中学的老师写来的。他们说由于只有一本刊物,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有一位老师就用毛笔把刊物全部抄写了下来,贴在了墙上,供广大师生阅读。
我看到这封信后,马上拿给副总编辑徐净武和夏禹思同志看。他们说:“马上把手抄本要来!给他们寄三本《中国青年》去!”不久一本用毛笔抄写的《学习雷锋专辑》就寄到了编辑部。
在1963年10月22日纪念《中国青年》创刊四十周年活动时,该手抄本与本刊的其他许多珍贵展品一起陈列在展览室内。当晚周总理专程来参观展览时发现了它,就靠在该展台前,向随行的社长邢方群、徐江明、徐净武,团中央书记胡克实、刘西元及围在他身边的编辑同志作了如下指示:看来需要给你们批些纸张以便增加发行量,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句亲切话语,使我永远铭记在心。
二是我和一位读者之间的故事。1985年的一期《中国青年》上,我曾编发了一篇《一个农村少女的憧憬》,说的是一个农村少女天真烂漫地设想自己甜蜜的爱情和美满幸福的生活。该文受到了读者的喜爱,收到近2000件读者反映信件。深夜披读这些来信时,我常常被我的读者的境遇所左右。
自发表她的稿件到1999年,15年间,我和她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她一封封如泣如诉的来信,述说着她的家境、婚姻和工作,还常常议论时局。我在灯下总是一封封耐心地回信劝导她,慢慢地她对我也充满了信任,开始称我为尊敬的编辑同志、老师、叔叔,当我指出她“错”时,她高兴地称我为“阿姨”了。自此,我们之间成了“忘年交”。
好在,在我的档案袋里还保存着当年摘记下来的读者卡片150来张,他们给我以喜(夸刊物),给我以惊(批评刊物),但件件都给我留下了喜悦的印象——他们都是热爱本刊,阅读刊物,对刊物提建议、提希望,我对那些来信都认真地回了信,有的又寄去了刊物,还有不少我请他们当我的“评刊员”。
这些发黄的卡片,有时取出察看时,心头和嘴角都会涌出会心的微笑
全国铁道团委书记 张腾
《中国青年》是一本影响了我人生方向的红色刊物,也是影响了无数青年人生轨迹的读物。
着实说不清与《中国青年》的缘分是从哪年起,但清楚地记得被她牢牢抓住是在1999年。那一年大学毕业还不久,年轻的踌躇中夹杂着无所适从。《中国青年》封面上大大的“百年青春”四个字,和那一句“没有他们,中国将会怎样”,使我第一次将微渺的自己与国家相联。时至今日,想起这句话仍会感到心中热血沸腾。自此,与《中国青年》便情缘不解。
后来,从事了共青团工作,每期的《中国青年》更像是一位诤友,时时用她细腻深刻的笔触提醒我去思考:共青团,该给青年些什么?
《中国青年》帮助团组织告诉青年一个客观的中国,让青年相信自己的力量。
青年是害怕孤独的,青年强烈渴望为自己找到可以说心里话的人。铁路有很多连中央台的信号都收不到的青年小站,那里的共青团书架里必有破损的《中国青年》,发达地区的班组书柜里也有破损的《中国青年》。
破损不是因为不爱护,而是因为更亲近。青工说这里面“有故事、有感情、有热点”,“工作再偏僻,共青团没有遗忘我们”。在青年觉得只有网络才安全、只有网络才不盛气凌人的对他们说教的环境中,《中国青年》“不端架子、不扯大话、不装高贵”,让青年看到“高富帅也要玩命努力,丝也有逆袭的春天”。铁路青年通勤路上、宿舍床上和饭盆下面的《中国青年》杂志是对欧阳文忠公“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读书法的现代演绎。
《中国青年》对普通和平凡的关注,让青年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在为国家和社会做着伟大而光荣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心灵高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让世界为我们喝彩。
《中国青年》是团组织在精神和物质上提供给团干部的直接支持,不断提醒团干部要尽心做足自己的本分。
《中国青年》是一所没有边界的学校,帮助团干部坚定信仰、了解世界。《他们不是美国的99%》让铁路团干部深刻地理解了“争夺青年就是争夺未来”,也更加意识到“共青团事业”的含义。《中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