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新闻事业史06
第五章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在曲折中的发展 第一节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和扭曲 一、中华民国成立之初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背景: 1、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性质为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土壤。 言论出版自由被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推崇为“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也一直是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民国的创立无疑使得这一自由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2、压制已久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愿望发展成为了实现自由的无比热情。 一、中华民国成立之初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具体措施: 1、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确规定了之一权利。并采取措施保证这一权利的实现,如颁布有关核减新闻邮电费的法令。 废除清朝时限制言论自由的旧法规,颁发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他新闻相关法律、法令的颁行,确立了以言论自由为本的新闻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2、关于《中华民国暂行报律》的发布和废止。 其发布,是新闻法制的体现。其废止,体现了新闻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体现了新闻界巨大的力量,也体现了政府对新闻事业的重视,但也带来了明显的负面作用。 二、北洋军阀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 1、根本原因:专制与自由的先天对立。北洋军阀妄图建立封建专制统治必然与要求实现言论出版自由及政治自由的新闻界产生尖锐对立。 2、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破坏及对新闻人的迫害。 创办御用报纸。北京的《金刚报》、《亚细亚日报》,长沙的《国民新报》为袁说话,为其称帝摇旗呐喊。《亚细亚日报》被称为“袁氏大喇叭”(文丐的典型代表薛大可) 垄断、收买报纸和报人。 暴力压制和迫害异己报纸和报人。这导致了“葵丑报灾”的出现。在1913年,先前的500家报纸在袁世凯的破坏和迫害下只剩下139家。 以法律条文限制和扭曲言论出版自由,使其反动行为合法化。 1912年,颁布限制重重的《报纸条例》。然后,又颁布《出版法》、《修正报纸条例》、《新闻电报章程》、《电信条例》、《著作权法》等法律限制新闻出版自由。 二、北洋军阀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 3、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继续破坏 沿用袁世凯统治时期颁行的有关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限制新闻事业发展。 袁世凯时期的《报纸条例》虽然被废止,但《出版法》仍被继续沿用,不仅成为北洋军阀政府钳制与迫害进步报刊与报人的主要法律依据,甚至还被帝国主义租界当局用作镇压租界内中国人民反帝宣传活动的工具。 制定钳制新闻事业的新法规。 制定《检查报纸现行办法》,规定政府有关部门须每天购买各种报纸检阅。1918年,设立“新闻检查局”。修订了《报纸法案》、《管理印刷营业规则》等法律。 限制新闻事业的新发展。 1923年,广播事业出现,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对于之一全新的传播媒介,北洋政府竟然特意炮制出《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 第五章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在曲折中的发展 第二节 新闻事业的职业化和报纸企业化的开端 背景: 1、报纸与杂志、新闻与文学之间界限的模糊。 2、记者地位的低下及非职业化。 3、资产阶级的政治宣传以及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使得政治报刊成为报业主流,政论成为报纸第一主角,“新闻纸”被办成“政论纸”。 新闻事业职业化之表现: 一、新闻报道的加强。 政党报刊的消亡以及北洋政府的高压,使得想要存活的报纸不得不小心翼翼办报,为避免言论致祸,纷纷采取轻言论重新闻的办报方针,这反而使得新闻报道工作较前有了很大进步。具体表现在: 1、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 2、新闻报道方式的改进。比如重要消息的字体加大;新闻摄影照片运用越来越多;出现了新闻专版,如《新闻报》、《商报》的商业新闻等。 3、记者的功能日益显现。各大报都重金聘记者长驻北京,个别大报还派出了驻外记者,以加强国际新闻的报道。 新闻事业职业化之表现: 二、记者的职业化。 在我国最早出现“记者”一词的日期是1905年3月10日上海《申报》,一篇题为《论今日各国对中国之大势》的文章中。1905年以前,中国的新闻记者从“笔者”、“笔耕者”、“笔受者”到“友人”、“访友”、“访事”、“访员”,然后又由“访事”、“采访”、“访员”到“记者”。 1875年(清光绪元年)7月7日,《申报》首次刊登招聘访事的广告,应聘担任访事的条件是:“必须学识兼长,通达事务,并为人端正,实事求是者。”并称:“薪金当从丰酬送,愿者来馆面议。”“访事”就是“记者”的前称,从这个中国最早的记者招聘广告上看,首先把广义的“笔者”、“笔耕者”、“笔受者”趋向专业化,然后又突出了新闻报纸的特性,再后规范了从业人员的身份特征权利义务。1905年3月10日《申报》载
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