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中医资料1 泄肝和胃法在叶案中的运用.docVIP

1986年中医资料1 泄肝和胃法在叶案中的运用.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86年中医资料1 泄肝和胃法在叶案中的运用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泄肝和胃法在叶案中的运用 甘肃省中医院赵川荣?   肝胃关系至为密切,肝胃不和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叶天士治疗肝胃不和时习用的一个方法是“泄肝和胃”法。现就《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指南”)、《未刻本叶氏医案》有关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叶氏临床运用泄肝和胃法,常用以下几个方剂加减运用。   金铃子散。原方出自《圣惠方》,主治热厥心痛,以“川楝苦寒直泄肝阳;元胡专理气滞血涩之痛。”又因川楝、元胡皆有流气通络之力,故凡木克土而见痛症及气滞者均可用之。叶案中多合用姜、夏、橘红通胃。若“情志不遂,肝木之气逆行犯胃,呕吐膈胀”者加用苏梗、乌药、香附、红蔻以调畅气机;见“肝厥胃痛,兼有痰饮”、“痰气阻闭,致痛结痞胀”者,以苦寒辛通为法,加橘红、半夏化痰,栀子、川连清热;胃寒而“呕清涎血沫,滴水不能下咽,四肢冷,肌肤麻木”者合用吴萸、桂枝、良附丸以辛温通阳。   案例1:严 胃痛半年,干呕。   金铃子 元胡 半夏 茯苓 山栀 生香 附(《指南·胃脘痛》)   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主治肝气横逆,胃失和降,逆而上冲之嗳腐吞酸、口苦、胁肋痛等症,有清金平木之功。“丹溪谓上升之气,自肝而出,清金开气,亦有制木之功能。”方用黄连之苦寒泻火、降逆止呕,吴萸之辛温开郁散结、下气降逆。叶案中应用于肝气过盛、胆胃不降所致之食人呕吐、脘痞恶心、泛恶酸苦等症。叶氏以左金加味,“泄厥阴以舒其用,和阳明以利其腑”,药取“苦味之降,辛气宣通”,用川楝之苦降泄热,半夏、姜、橘之辛通开痹。若“咽阻吞酸痞胀,食入呕吐”者,加厚朴、杏仁、半夏以理气降逆,或合用温胆汤;见“痞逆恶心”、“痛而且胀,夜寐不安”者,为兼有食积,加神曲、山查、郁金以化滞;“食下拒纳,胠痛脘胀”者,合用半夏、茯苓、川楝、青皮汁以苦辛通降。   案例2:店 痞逆恶心,是肝气犯胃,食入卧著,痛而且胀,夜寐不安,亦是胃中不和,贵乎平肝养胃致其复,若见有形冲逆之状,攻伐竞进,有痞满成胀之患。   川连 神曲 吴萸 川楝子 查肉 郁金《(指南·木乘上》)   泻心汤。有五方,所谓泻心汤法系取诸泻心汤之苦辛合用法,以用于泄肝通胃。其法以黄芬、黄连、干姜、半夏为主药。泄肝清热必以苦,故用芩、连;散痞通胃必用辛,故用姜、夏。适用于肝木克土、脾胃升降失常所致之脘痞胃胀、呕吐胃痛等症。叶氏临证多以连、姜、夏、参、枳实组合成方。阳虚者加附子以温阳;肝气升发太过,“呕逆眩晕”者,“苦降酸泄和阳,佐微辛以通胃”,加乌梅、白芍、川楝子;因“嗔怒动肝,邪气入于厥阴”,见“寒热、呕吐蛔虫、自利”者,加枳实、白芍以开痞泄肝;“胃逆不降,食下格拒,大便不利”者,加茯苓、橘皮白以和胃。   案例3:陈 宿病冲气胃痛,今饱食动怒,痛发呕吐,是肝木侵犯胃土,浊气上踞,胀痛不休,逆乱不已,变为先寒后热,烦躁面赤汗泄,此为厥象,厥阴肝脏之现症,显然在目。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议用泻心法。   干姜 川连 人参 枳实 半夏 姜汁(《指南·胃脘痛》)   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主治厌阴病寒热错杂,胃虚肝实之名类症候。叶氏选用乌梅九以治肝木内横,胃土受克,蛔虫扰动所致的呕 逆泛恶、吐蛔、气自少腹上冲等。吴鞠通曰:“叶氏于木犯阳明之疟痢,必用其法而化裁之。大抵柔则加白芍、木瓜之类;刚则加吴萸、香附之类,多不用桂枝、细辛、黄柏,其于久痢纯然厥阴见证,而无犯阳明之呕而不食撞心者,则又纯乎用柔,是治厥阴久痢之又一法也。按泻心寒热并用,而乌梅丸则又寒热刚柔并用矣。盖泻心治胸膈间病,犹非纯在厥阴也,不过肝脉络胸耳,若乌梅丸则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这段话虽是吴氏就疟痢而发,但对我们理解叶氏对乌梅丸的加减变化是有帮助的。   叶氏临证,常用安胃法。王晋三制有安胃汤,其方由人参、川椒、乌梅、枳实、干姜、黄连六味组成,其用药多为叶氏习用之品,辛苦酸甘并具,显然系由乌梅九化裁而来。   叶氏在临证用药上常取乌梅、白芍之酸,川椒、干姜之辛,又用川楝、黄连之苦,人参、茯苓之甘。伤阳而见“脘痛腹鸣,气撑至咽”者去川连,加桂枝、吴萸、附子;“胃中虚,客气上冲逆犯”以致吐蛔者,加代赭石。   案例4:吴又 闽产,阳气偏泄,今年久热伤元,初疟发散不能去病,便是再动刼胃阳,致邪入厥阴,昏冒大汗。思肝肾同属下焦,厥阳挟内风冒厥,止涎沫胶痰,阳明胃中,久寒热戕扰,空虚若谷,风自内生,阅医药不分经辨症,但以称虚道实,宜乎鲜有厥效,议用仲景安胃泄肝一法。   人参 川椒 乌梅

文档评论(0)

xjj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