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的取法与风格演变.pdf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书法的取法与风格演变 孙学峰 “碑”、“帖”的取法分类和“碑学”、“帖学”的风格流派分类不能揭示清代书法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风气囿人” 的影响下,清代书法的取法和风格演变都是士人审美变化的结果。正体化书法创作的倾向在清代书法发展中具有重 要的影响,在书写观念、书写习惯和审美需求的综合作用下,清代前中叶书法取法和风格的变化顺应了不断明显的正 体化倾向,晚清取法北朝碑版则是部分书家对过于严格的正体化倾向的反拨。 清代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段动荡的时期,大批金石碑版文字进入书法取法的范围,书法风 格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致在探讨清代书法发展历史的时候,研究者往往将取法对象进一步 概括为“碑”和“帖”,由此产生取法不同的“碑学”和“帖学”两个书法风格流派。这种书法史 的叙述理路由来已久,比如阮元在提出学“碑”主张的同时,便曾对各种刻帖辗转翻刻、面目失 真的情况有所涉及∞,康有为则明确指出“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o的观点。在康氏看来,“帖 学”之“大坏”有两层涵义:一是“帖学”范本的败坏,“纸寿不过千年,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 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亦等凤毛”;而各种刻帖“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二是 清代“帖学”书法成就不高,“国朝之帖学,荟萃于得天、石巷,然已远逊明人,况其他乎”。这两 层涵义属于因果关系,因为“流传既甚,师帖者绝不见工”;至于“碑学”,其兴起是“帖学大坏” 之后的“物极必反”。研究者承袭这一书法史的叙述方式,对简单的感受清代书法史有积极的作 用,现在的问题是,在北朝碑版被纳入取法范围的“碑学”以前,清代书法发展的状况和趋势究 ①总括阮元的书论,有关刻帖的问题大致分为三种情况:首先,各种刻帖辗转摩勒,原帖出入顿挫、锋棱转折的笔毫 使转痕迹丧失,丰富的笔画变化全部改为“浑圆模棱之形”(复程竹盒编修)。其次,原本个性鲜明、各具面目 的各家书迹变得千篇一律,风格相近,他说“阁帖)中标题一行日:‘晋某官某人书。’皆王著之笔,何以王、郗、 谢、庾诸贤与王著之笔无不相近?可见著之改变多不足据矣”(《复程竹盘编修))。再次,各种刻帖所据范本真 伪淆杂,其中很多托名的伪迹。并不能代表书家本人的风格,他说“汉帝、秦臣之迹,并由虚造,钟、王、郗、谢,岂 能如今所存北朝诸碑。皆是书丹原石哉”(南北书派论)?本文所引阮元书论均以中华书局1993年据文选楼 丛书排印本为准,下皆同,不再赘举。阮元:军经室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3—566页。 ⑦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第7弭—刁55页。 文艺研究2008年第3期 竟如何?取法的改变与风格的变化是什么关系,其主要动因又是什么?进一步追问,“碑学”和 “帖学”范本之间是否判若江河而没有内在的联系?“碑学”和“帖学”的划分是否能够勾勒出 清代书法发展的脉络?客观地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清代书法史的真实面目。 客观地说,对任何取法或风格流派的分类,都意味着某种属性 或特征被忽略,但从中可以更加突出取法和风格流派的本质属性, 彰显其区别和联系,以便找到更合理的书法史叙述方式,揭示书法 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因而,分类标准的制定和具体操作都应是一个 慎重的过程,否则就会导致书法史研究的诸多不便。目前有关“帖 学”和“碑学”的界定很多,论说也不尽相同,总的说来,二者的区 别在于是否取法魏晋名家书迹尤其是二王书迹,是否追求传统的 董其昌草书局部 “中和”审美情趣。关于“碑学”,狭义的所指是取法北朝碑版的书法,而广义的所指是取法唐以 ;靠茹尿圉互碍 前二王体系以外的金石文字,以追求古朴稚拙的书法。尽管瞥碑学’’和‘‘帖学”的界定都是以书 法取法和审美取向为标准,但名称却来自“碑”和“帖”两种载体,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表现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