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 玉米.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 玉米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 玉米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 玉米 2011年09月23日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莱州市农业科学院、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种子管理站、扬州大学农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沈阳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世贤、张世煌、李登海、王延波、张进生、陆卫平、戴法超、赵久然、王乐凯、史振声。   本标准由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解释。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 玉米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Zea mays L.)品种国家审定时应具备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品种审定,适用于国家农作物品种试验主管部门向品种审定委员会推荐玉米品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必威体育精装版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必威体育精装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53 玉米   GB/T 3543.1-3543.7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T 5497 粮食、油料检验 水分测定法   GB 6194 水果、蔬菜可溶性糖测定法   GB/T 6432 饲料中粗蛋白测定方法   GB/T 8613 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   GB/T 17890 饲料用玉米   NY/T 3 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测定法(半微量凯氏法)   NY/T 4 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脂肪测定法   NY/T 11 谷物籽粒粗淀粉测定法   NY/T 55 水稻、玉米、谷子籽粒直链淀粉测定法   NY/T 56 谷物籽粒氨基酸测定的前处理方法   NY/T 519 食用玉米   NY/T 520 优质蛋白玉米   NY/T 521 高油玉米   NY/T 522 爆裂玉米   NY/T 523 甜玉米   NY/T 524 糯玉米   NY/T 597 高淀粉玉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1年第44号令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品种 variety   经过人工选育具备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具有适当的名称。   3.2   品种试验 variety test   国家农作物品种试验主管部门组织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抗病鉴定、品质检测等。   3.3   丰产性 yield ability   品种的产量表现,用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表示。   3.4   稳产性 yield stability   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用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的百分率表示。   3.5   抗病(虫)性 disease and pest resistance   品种克服或减轻病原物(害虫)侵染、发育、生长和为害的能力。   4 品种评价   完成试验程序的品种,依据丰产性、稳产性、品质、抗病(虫)性等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4.1 普通玉米   4.1.1 丰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5%,生产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3%。   4.1.2 稳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点比率≥70%;每年平均倒伏和倒折率之和≤10%。   4.1.3 品质   容重≥685g/L,粗淀粉含量(干基)≥69%,粗蛋白含量(干基)≥8%,粗脂肪含量(干基)≥3%。   4.1.4 抗病(虫)性   4.1.4.1 东北早熟春玉米区:丝黑穗病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田间自然发病株率在5%-10%之间的试点比率≤10%,丝黑穗病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茎腐病、大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等主要叶斑病为非高感类型。   4.1.4.2 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丝黑穗病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田间自然发病株率在5%-10%之间的试点比率≤10%,丝黑穗病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茎腐病、大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等主要叶斑病为非高感类型。   4.1.4.3 极早熟玉米区:丝黑穗病田间发病株率≤3%,田间自然发病株率在5%-10%之间的试点比率≤10%,丝黑穗病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茎腐病、大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等主要叶斑病为非高感类型。   4.1.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