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的路径_61816.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治学的路径_61816

第五章 治学的路径 201420050452 庞伟连 2015年11月16日 第五章 治学的路径 一、求知与求用 二、博通而专精 三、史徳与自律 四、学问的境界 五、读书与治学 一、求知与求用 1、什么是求知? 2、什么是求用? 知识用途中“用”含义的界定 3、求知与求用的关系(学以致用) 求知并不排斥求用,而片面求用则会妨碍求知。 4、当前中国的学术环境现状 一、求知与求用 5、历史有什么用? 尼采的“历史消极论”、哈默罗的历史“无用之用” 历史的功用:“资治”、教育、道德和娱乐功用 历史的根本之用 历史的用途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小结: 中国学术历来讲究“学以致用”,但知识的功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单纯用眼前之用来评判知识的价值。求知可以致用,而一味求用则可能妨碍求知。一般认为,历史具有“资治”、教化、娱乐等多种现实功用,但历史在根本上是构成文化的一种要素,是群体认同的基点,是人们探索生活意义的内在参照。因此,研究历史的首要意义在于推动文化建设,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求知乃“史之本”,历史学者应当在“守本”和“务本”的基点上求用,而不能舍本逐末。 二、博通与专精 1、博通与专精的概念与关系 求专精,必先博通;而博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专精的成就。博而能通,既专且精,方为良史。 博通与专精的关系涉及选题的性质 宏观综合与专题探讨 二、博通与专精 2、怎样看待博通? 治史讲究以博通为先—历史本身提出的要求 博通的横纵向之分,层次之别 “辩证”看待“博通” (度的问题) 由博返约 ——意义所在 (厚积薄发) 小结:“宽-窄-宽”的治学道路三阶梯(吴于廑)(P180) 治学基础——博 治学实践——专 有所成就——综合 三、史徳与自律 一、史德的理解(学术规范方面) 学术层面——求真、客观 伦理层面——严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 成果,杜绝抄袭和剽窃。 Academic borrowing、伪注 法制层面——知识产权 (不问自取视为偷) 二、史德与自律的关系 维护学术道德和学术秩序的最好途经—自律 自律以正史德 四、学问的境界 一、什么是学问的境界? 目标——远大 (鸿鹄之志) 前人垂范 办法——勤奋 (勤能补拙)陈寅恪 兰克 治学态度——严谨 学术风格——朴实(言之有据、据以立论) 四、学问的境界 二、如何达到学问的境界 追求学问的境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厚积薄发——“积” 和“发”的处理 “以字数论英雄”、量化指标体系 “慢工出细活”——十年磨一剑、文贵精不在多 四、学问的境界 ‘慢’的度要拿捏好:阶段性计划 陈寅恪 《柳如是传》 突破门户之见——眼界开阔、实地观察 定力和气节——不为流俗所惑、不作违心媚时之论 集众人之智——善于与同行商讨 五、读书与治学 一、研究历史者如何读书? 为学之本,莫先读书。 博览群书 以读书为乐、寒窗苦读 借阅于图书馆 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五、读书与治学 二、读书的方法 浏览:闲读、略读、摘读 精读:熟读、反复精详 (经典、专业书籍) 有效读书的关键——选择适当的书目 { 经典、新书、专业书籍、“闲书”和“杂书”} 五、读书与治学 三、读书过程中注意的若干点: 有计划(短期和长期) 妥善处理博览与约取的关系 勤于动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妥善处理“有疑”和“虚心”的关系 博、精、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思考和比较——不可囫囵吞枣 善用字典和工具书 Thank you ! 通识课 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 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现代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样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学术腐败现象 * *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