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关于义趣探微:中庸之道蕴涵的四大教学设计理念.doc
有关于义趣探微:中庸之道蕴涵的四大教学设计理念
有关于义趣探微:中庸之道蕴涵的四大教学设计理念 导读: [摘 要] 文章根据学术寻根的指向和策略,以回望中国儒家的哲学典籍《中庸》为基础,以教学设计研究领域为关联对象,探讨了“中庸之道”的要义及其蕴涵的教学设计理念。文章认为,作为一种教育文化,教学设计研究可以从“中庸之道”的义趣中析出四大理念,即“执中、求和、时中、至诚”。这四大理念可作为教学设计研究“接续文化固有之血脉,化合义趣探微:中庸之道蕴涵的四大教学设计理念由优秀站..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世界之潮流”的重要枢纽或节点,有益于统整一切有关教学设计研究的理念、技术和策略,成为理解和践履教学设计的一种普适框架。
[关键词] 中庸之道; 教学设计; 理念
[] A
一、引言:唤醒我们的集体记忆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修身处世和解决理由的最高智慧。它上承《周易》,下衍历代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血脉和气象,具有悠久的文化赓续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它不仅是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境和人生大智慧,更蕴涵了独特的认识论、策略论和最优化的决策思维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想与行为的“集体记忆”,它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
从教育的角度看,教学设计是一种无法超越历史和剥离地域特点的文化活动,它与一个国度的文化传统血脉息息相关,这种传统和血脉是任何外来力量和渴望所无法遮蔽或阻隔的。如此,解读中庸之道的内涵,并将其映射到教学设计研究领域,分析中庸之道所蕴含的教学设计研究理念,具有激活、复苏优秀传统文化和有机融合外来文化的现实作用。
二、温故:理解中庸之道
(一)历史长河中的《中庸》
理论上来说,“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个整体概念或哲学理论。其思想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的《中庸》一书,而是散见于儒家诸多经典如《大学》、《论语》、《孟子》之中。尽管如此,《中庸》仍是理解“中庸之道”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其所蕴涵的认识论、策略论乃至人生智慧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中庸》是“四书五经”之“四书”(《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之一,共33章,计3545字。它是儒家的理论渊薮,儒学的许多概念、命题、信条或策略论大多出自其间。《中庸》一书虽然简短,但要理解其义,并非易事,而践履中庸之道,更是“难矣哉”。
《中庸》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思想史中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宋 学大儒二程(程颢、程颐)认为《大学》是入德之门,《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程颐更是认为该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弭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1]“在五四运动以前的七百多年间,‘四书’是一部对中国人产生过极大影响的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阐释和集成,也是传播儒家学说最简要、最普及的一部书。它的地位几乎和欧美的圣经、阿拉伯国家的古兰经相等”。[2]而中庸之道则是浸染“四书”之中的核心精神要素。
今天对很多人来说,《中庸》几乎是一部“天书”。究其理由,一是因为《中庸》具有严谨的哲理思辩性和体系性,理解难度很高。比如,在朱熹看来,“四书”是有阅读次序的。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处。他把《大学》看作理学的纲领,《中庸》则是理学的精髓。[3]
二是践履“中庸之道”很不容易。孔子曾感叹“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道其不行矣夫!”“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什么功名利禄,刀山火海,在践履中庸面前都是小意思,可见实践中庸之难。
另一重要理由是《中庸》在历史上遭受了许多曲解、误解和污名化。王岳川先生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理解且争议最多的一部书,在历史长河中遭到不断的误读,造成积重难返的偏见。在20世纪西方现代性思潮涌入中国之初,《中庸》更是“声名狼藉”。“五四”运动以后,一些人偏激地认为“中庸”无非是保守性、庸常性之类,是应该被批判和抛弃的文化“糟粕”。在后续的很长时间里,“中庸之道”变成一个贬义词,成为被批判、检讨、嘲笑的对象。这一文化发展的异化、中断和思想愚化,使得当代人对中国思想经典相当隔膜。朱自清认为,以往曾作为启蒙教材的“四书”,到了今天却成为很难读懂的“天书”,“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实在是令人痛心。[4]
中庸之道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孔子从 政治的角度首先提倡‘中庸’。孔子的孙子子思吸收了老子思想的天道观和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