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易经》里的养生之道—黄中平.pdf

《黄帝内经》与《易经》里的养生之道—黄中平.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目录 Content 内容用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前言 第一节 人体健康的标准 第一节 人体健康的标准 第二节 人体的阴阳平衡 第三节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1) 第三节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2 ) 第四节 人体为什么会阴阳失衡 第五节 阴阳失衡,百病始生 第六节 以饮食平衡人体 (1) 第六节 以饮食平衡人体 (2 ) 第一节 人体的五行 第二节 肺属金肺的功能 (1) 第二节 肺属金肺的功能 第三节 肝属木肝的功能 (1) 第三节 肝属木肝的功能 (2 ) 第四节 肾属水肾的功能 (1) 第四节 肾属水肾的功能 (2 ) 第五节 心属火心的功能 (1) 第五节 心属火心的功能 (2 ) 第六节 脾属土脾的功能 (1) 第六节 脾属土脾的功能 (2 ) 第一节 春生 (1) 第一节 春生 (2 ) 第一节 春生 (3 ) 第一节 春生 (4 ) 第一节 春生 (5 ) 第一节 春生 (6 ) 第一节 春生 (7) 第一节 春生 (8 ) 第一节 春生 (9 ) 第一节 春生 (10 ) 第一节 春生 (11) 第一节 春生 (12 ) 第一节 春生 (13 ) 第一节 春生 (14 ) 第二节 夏长 (1) 第二节 夏长 (2 ) 第二节 夏长 (3 ) 第二节 夏长 (4 ) 第二节 夏长 (5 ) 第二节 夏长 (6 ) 内容用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本书参照 《黄帝内经》和 《易经》等古文典籍,以深入浅出的文 字,将先贤的养生哲学呈现在读者的前面,并以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 为人们提供日常的饮食参考。 作者从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饮食宜忌,用浅显的 语言将太极图中阴阳的此消彼长应用于饮食,进而实现养生保健和延年 益寿的美好愿景。 【作者资料】 关于编着者--黄中平: 成长与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药草知识与脉理论治,具有多 年看诊经验,对于中医理论与实证有深厚学养基础。 钻研中医学二十年,对中药进行了深入的科学分析,成果卓着。 着有 《男人应该这样吃》、 《以食治病》等书。 编辑推荐 【编辑导读】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 《易传·系辞上》,其中记载:“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唐初大儒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 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太极图说》中记载:“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 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 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图是对太极文化最直观的阐 释,也是研究周易最重要的图像。它的中间是一条弯曲的S曲线,白中 有黑点,黑中有白点。S曲线将整幅图一分为二,这就是阴阳的分割 线,白为阳,黑为阴。而用S曲线来表示,正说明阴阳处于不断消长的 状态之中。白中有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中有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我们人体同样也离不开“阴阳” 。 《素问·宝命全角论》中说:“人生 有形,不离阴阳。”古代养生家特别提倡“天人合一”,正如 《黄帝内 经》中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故积阳为天,积阴为 地。”从这些古文典籍中,我们可知世界万物包括人体都离不开“阴 阳”两字,想要健康就必须保持阴阳平衡,想要延年益寿就更要注重对 阴阳的调理。 人体就像是一台结构缜密的机器,五脏六腑都处在一种浑然天成的 和谐状态,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而所有违背本性、破坏协调的 活动,都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疾病发生。所谓“积劳成疾”“习性造 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怎么样才能维持阴阳呢?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人以食为养”,饮 食就是我们养生保健的最佳方法。人的一生都处在阴阳的不断消长和转 化之中,生命储备是维持阴阳平衡的基础,而饮食又是维持生命的根 本。通过饮食来调节体内阴阳的平衡,就是养生的最大关键。 本书作者参照 《黄帝内经》和 《易经》等古文典籍,从人体五脏的 相生相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饮食宜忌,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