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我关系中道德自我价值推展及实践
人我关系中道德自我价值推展及实践摘要:道德自我在丰富的交往和社会性生活中确证和实现自我价值。恰当处理和协调他人与自我之间关系,是道德自我价值外向推展和实践的基本途径。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推己及人,求取人际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现实生活中人我关系的基本交往模式。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费尔巴哈的“我-你”关系论以及现象学视域中的“他者”理论,都是对人我关系价值的合理解释。当代社会人我关系中道德自我的外向推展价值体现在:人我之间和谐与相互尊重,交往中的情理结合,弘扬人道主义博爱。
关键词:道德自我;人我关系;价值推展;价值实践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13)01-0035-06
人是关系性的存在,其本质在于丰富的交往关系和社会生活;自我与他人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基本联系,是个体取得发展、确定自身社会属性的必要场域。“天下莫不相与为彼我,而彼我皆欲自为,斯东西之相反也。然彼我相与为唇齿,唇齿者未尝相为,而唇亡则齿寒。故彼之自为,济我之功弘矣!”(郭象《庄子注》)人的自我和自我意识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价值也是在与他人和社会交往中不断得到肯定、提升和实现。“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德性的特点在于成就自我与成就他人的统一……真正具有完美的德性,意味着既实现自我的价值,又肯定他人的价值。”[1]143合理协调彼我、人我关系,注重内在价值的外向推展,是个体道德自我价值实现的现实路径。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道德自我的价值推展
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认为,道德自我的力量和价值体现在现实关系之中,以恻隐之心为基础,个体具有推己及人、由人及己的同情心、移情力和内在价值的外向推展力量,体现于仁爱、忠恕以及乐群贵和等良善愿望和行动,呈现为个体自我的自然善性和理性自觉的统一。当代海外新儒家杜维明认为:“儒家传统中的自我被看作各种关系的一个中心,是在一个不断扩展的人类关系周围中的自我发展;儒家思想本体的宗旨,其核心的价值,是人际关系中的个人道德化。”[2]336恰切地诠释了传统伦理思维关于人我关系中以性善、仁爱为基础的自我内在价值的外向推展意向和进路。
(一)“仁爱”的感通与价值推展其实质
“仁爱”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思想精粹。“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把仁爱恢复起来,再去发扬光大,便是中国固有的精神。”[3]681-682“仁”来自于人的恻隐之心,是对他人的慈悲亲爱的心理或情感,是人的相通共感的同情心与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主体的自觉外推、交互之爱。“仁既是存在范畴,也是关系范畴,人是在关系中存在的。”[4]311孔子谆谆论述和奠定了以仁爱之心把人当人(而不把人看成物、看成工具)的道义准则;仁爱是孟子思想及后世儒家德性学说的基石以及理论主旨,是家国天下存废兴亡的根本因素;董仲舒以“仁”和“义”的辩证关系确认和诠释“仁者”爱人的外向价值,“《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春秋繁露?仁义法》)宋明理学注重以生物、感通之心理释“仁”之运施,“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发而此体已具,情之既发而其用无穷。诚能体之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此孔门之教所以必使学者汲汲于求仁也。”(《宋元学案?晖翁学案?仁说》)清初戴震以百姓日用诠释“仁”之推展,“仁者,生生之德也。民之质矣,日用饮食,无非人道所以生生者,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孟子字义疏证?仁义礼智》)“仁”道的基本精神在于尊重和确认每一主体的内在价值,既肯定主体自我实现的意愿,又要求主体间真诚地承认彼此的存在意义,“仁者,为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生心之所不能已,非求其报也。”(《韩非子?解老》)古代思想家以交互性仁爱恻隐之情揭示道德自我在潜隐的性善、良知基础上价值外施推展的愿望和自觉提升的心性基础。
(二)推恩、推己及人的价值推展过程
传统儒家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在于“四端”,仅是内在、心理的,只有“扩充”之后,才具有内外合一的普遍性和现实性。“仁”与“非仁”之别、“小仁”与“大仁”之分,关键在“推”的心理运施,“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能推和扩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彰显和仁心的体施;善“推”使“仁”心连属他者、通达社会、贯通天下,“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