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视觉艺术教学方案探究艺术家教师的反思Areflectivereviewofvisual
104 年藝術與美感知能創新教案學術研討會 視覺藝術教學方案探究:藝術家教師的反思 A reflective review of visual art class projects: From a teaching artist’s perspective 黃阡穗 服務單位 :臺北 市立蘭 雅國民中學 中文摘要 當代藝術教育與視覺藝術教學的趨勢不再強調技法的熟練與媒材的認知,轉而重視連結 生活,培養能夠思考與解讀各式日常視覺影像、可以建構個人與社會關係的能力。如何引 領學生透過藝術的學習,融合生命情境與社會脈絡,開展自我生命意義,成為藝術家教師實 踐視覺藝術教學的重要課題。有鑑 於教學是複雜的社會建構活動,是創造性表現的形式,需 要尋求非線性的、多重模式的、多面向的方式去理解。當前萌生的教學歷程實踐趨近當代重 視對話互動的藝術創作實踐,於是藝術與教學的界限愈來愈模糊,藝術家教師亟需在身份的 多重性與實踐的多元性思考中創造性發展。 近年來,以藝術為本位的研究理念「藝遊誌」(A/r/tography) ,提出以兼具藝術家、研究 者、教師/學習者,三位一體的身分持續在生活中探究,不斷反思、發展實踐的行動,主張 從進出跨界角色關係、在行動中反思的研究理念與方法。由是,期盼無論是教師、藝術家、 藝術家教師都能夠時時擁抱多重身分,自主拼湊、揉雜出一個主體性豐富的自我圖像,讓專 業的主體性發展更為自由與開闊。 因此,受到當代藝術教育與視覺藝術教學實踐的理念與藝遊誌方法觀點的啟發,研究者 反思自身學習視覺藝術創作專業與擔任國中視覺藝術課程教師,基於對兩方面的熱誠與喜愛, 立意在藝術家、教師/學習者的視角之外,加入研究者身份,進行自我探索並發展藝術家教 師的生命路向。研究者首先從自己歷年累積的教學方案進行反思性的整理分析,與當代藝術 教育理念實務的論述相互對話、仔細檢視、進行詮釋性的理解。透過理論和實際的循環辯證, 探索、反思研究者自我知識與實踐,縫合理論與實務。本論文以研究者自201 1 年起進入國 中藝術課程實務教學場域以來,其間設計規劃實踐的「貓劇新看見」、「末日旅行」、「河 流記憶」以及「生態狂想曲」等四個視覺藝術教學方案為分析案例,用藝術家教師的視角、 遊藝誌行動研究理念與方法進行探究。論文內容包涵當代藝術教育理念、視覺藝術教學、藝 術家教師與遊藝誌方法論述,研究者的藝術教學方案分析等,並初步歸納視覺藝術教學的實 踐與發展宜關注引領學生透過藝術獲得「接納文化與認同差異」、 「連結生活脈絡與意 義」、「建立美學社群」、「實踐對話性創作」、「培養自覺與反思」、「增進理解與關懷」 的學習體驗。據此,研究者重新檢視、重新建構自我教學理念與實務知識,期能在藝術、教 學/學習、研究的行動中反思,持續發展藝術家教師的視覺藝術教育實踐。 關鍵字:視覺藝術教學方案、藝術家教師、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藝遊誌 Abstract There is a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arts education and visual arts teaching inresponse to the contemporary world where visual culture surrounds and shapes our daily lives. This shift to visual culture has expanded the arts teaching curriculum, not only centering on forms and skills and techniques per se, but also addressing the issues concerning literacies of visual imag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connections, and also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ie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