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大雷雨中的死亡世界-社科网.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解码大雷雨中的死亡世界-社科网

2005 年第 3 期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2005, №3 总第 9 期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9 解码《大雷雨》中的死亡世界 郑永旺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150080) 摘 要:卡捷琳娜之死所呈现出的价值在杜勃罗留波夫那里表现为“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但他仅仅是 对卡捷琳娜死亡本身的道德伦理意义进行了评价,而在审美意义上,杜氏并没有过多的阐述。本文从死亡 美学的角度入手,对《大雷雨》中的死亡意识和死亡现象本身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卡捷琳娜之死是作品本 身所要达成的终极审美意义所在;季科伊和卡巴诺娃对旧秩序的留恋是死亡意识在黑暗王国中的渗透;鲍 里斯和卡巴诺夫的表现属于精神上的垂死过程。 关键词:审美价值;大雷雨;卡捷琳娜;死亡意象;向生而死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大雷雨》是A. 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位 19 世纪俄罗斯“莫斯科河南岸的哥伦布”最出色 的戏剧作品之一。《大雷雨》之所以动人心魄,完全是由卡捷琳娜这一美丽女子在生命本该辉 煌的时刻猝然死亡来实现的。卡捷琳娜之死就其本人来说是悲剧,但从突破黑暗王国所设置 的重围这一点看,其死亡表现了《大雷雨》的正剧思想——死亡正是黑暗王国的烛光,这也 是杜氏在《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中对卡捷琳娜之死的伦理判断。事实上,作为剧情高潮 的死亡所代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因为在《大雷雨》中,死亡除了显现出生命的 陨落是对恶势力抗议的伦理价值外,还引动了卡捷琳娜这一女性在死亡后产生的震撼——死 亡成了审美价值实现的方式。 1 审美价值生成的必然性 其实,在《大雷雨》中卡捷琳娜本人的话语中,无处不暗示她本人的死亡命运。而这种 必死性是在主观无目的性和客观的合目的性这一关系上展开的。高尔基在 《论文学》中指出, 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里,作者可以借助自然与环境的描绘来衬托人物的心情,经常能够巧 妙地,小心翼翼地把他们引向作者所要实现的目标,但在剧本中,人物一旦被创造出来,他 就必须按照他自己的逻辑生活。(高尔基 1978 :59 )一部成功的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必须是以 自己的性格来塑造自己的命运的,从他被作者创造出来的时刻起,就取得了和作者平起平坐 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卡捷琳娜和作者是一种平等的、没有斧凿痕迹的对话关系。这恰 如康德对美的艺术作品所作的评价:“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我们看来它却又 像是自然时,才能被称是美的。”(康德 2002 :150)而《大雷雨》是如何达成这种“看上去 像是自然”的艺术效果呢?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论述“美的分析”的第三个契机即关系 方面时进一步指出,“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如果这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 在对象身上被知觉到的话。”(康德 2002 :72 )根据这一言说,我们认为《大雷雨》的艺术 性体现为主观的无目的性和客观的合目的性。 46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奥氏来说,卡捷琳娜的死亡是她本人所无法左右的,而这种无法 控制的结果正是客观合目的性所在,也是命运一词的真正意义所在,更是该剧艺术魅力的标识。 《大雷雨》中卡捷琳娜的死亡除了具有杜氏所指出的道德伦理价值外,更主要的还是一种面向观 者(读者)的审美需求。因为我们必须注意,女主人公的死亡到底有没有给季科伊们和卡巴诺娃 们产生强烈的冲击,剧本并没有告诉我们,死亡作为伦理价值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是留给读者(观 者)的悬念,或者是给阐释者预留的空间。杜氏敏感地发现了这一点,他说:“在《大雷雨》中 甚至有一种使人神清气爽、令人鼓舞的东西”。他接着进一步指出:“在这个背景上所描写的卡捷 琳娜性格本身,也使我们呼吸到了一种新的生命,这种生命正通过她的毁灭而被揭示出来。”(杜 勃罗留波夫 1983:397)杜氏准确地指出了这种死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取向,但他是从社会 学角度来论述卡捷琳娜死亡的伦理价值的。恰恰可能是,在表面的伦理判断下面遮蔽着死亡的重 要审美内容。那种“使人神清气爽、令人鼓舞的东西”不应该是悲剧的主要产品,而是其功能的 剩余部分。而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