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让教育回归本原浙江课程改革蹚进深水区-浙江教育厅.docVIP

选择让教育回归本原浙江课程改革蹚进深水区-浙江教育厅.doc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选择让教育回归本原浙江课程改革蹚进深水区-浙江教育厅

浙江教育现代化启示录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中国宋代诗人杨万里描写杭州的诗句。800多年之后,浙江高校的4000余名大学生,从诗中找到灵感,将自己的志愿服务团队取名“小青荷”,为G20杭州峰会服务。他们用微笑、礼仪、细致的服务,向世界展示现代中国学子的良好形象和气质。 培养怎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世界教育的命题不外乎于此。在浙江大学生志愿者身上,我们看到了现代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浙江教育正在加速奔向现代化。 基石:10万平方公里的教育均衡 一提到现代化,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高新”“信息”“尖端”这些高大上的词语。但在浙江人的治学逻辑中,“均衡”恰是最重要的基石。 浙江地域面积10万平方公里,“七山一水两分田”。特殊的地形给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带来难题,教育更是如此。 2005年,大学刚毕业的雷郑涛回到衢州老家,在柯城区下村完小当老师。当年的完小只有一排矮平房,8名老师挤在一个办公室,操场是一片黄泥地;教室里还有碎裂的黑板,布满钉子的课桌椅……看着简陋的教室,雷郑涛心里很不是滋味。 两年后,柯城区在国内率先实行“城乡一校两区”改革,下村完小由城里名校托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紧接着,赶上浙江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学校建起三层教学楼,有了电脑房、钢琴房、多媒体教室,破旧课桌椅换成了可升降课桌……“村子几百年历史上,头一回有了像模像样的好学校,在这里教书我们安心了。”雷郑涛说。 下村完小的蜕变,是浙江教育均衡的现实缩影。近10年来,浙江出台了一箩筐政策,用钉钉子的精神扎紧教育均衡的篱笆。其中,最有力的两击重锤,就是“零择校”和“城乡教师交流”。 浙江海宁,全国经济百强县,几万块钱的“择校费”对这里的家长来说不在话下。但从2007年起,这扇“后门”关了。小学、初中新生入学实行就近原则,以户口划分学区,政策见报,专员监督。 有两个例子很有说服力,一名教育局退休干部想给孙女“选”所好学校,遭到了回绝。外来务工人员张明,没有多出一分钱,就把孩子送进了家门口的学校。 2011年,浙江省教育厅发布“史上最严的择校禁止令”,全面推进“阳光招生”和“阳光收费”。 生活给你关上一扇门,也同样会为你开一扇窗。 从2013年开始,浙江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实施交流制度,校长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达到10年、教师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达到12年,纳入交流对象范围。进入农村的教师,在津贴、培训、职称评定上都享受优惠政策。实施第一年,交流人数接近1万。 嘉善五中是一所农村学校,多年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名师。自从嘉兴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杨晓霞由嘉善一中流入该校后,第一个学期她就上了17节公开示范课。“鲇鱼效应”迅速激发了该校教师对教学的思考与研究,有3人被评为县学科带头人。而最终受益的是当地农村的孩子,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够听到全县最好的数学课。 刚性的“零择校”和柔性的“城乡教师交流”,重新调整了政府对教育的资源配置,让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2015年,浙江省90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居全国前列。 路标:“选择性”教育改革 马麦莎是台州市横湖小学五年级的一名普通学生,今年开学以来,她觉得上课这件事变得不一样了:作文课不再是写作文,变成了说作文;数学课不再只是公式和计算,而是让同学们自由讨论“1亿有多大”。“现在上课变得有意思了,课程种类很多,我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马麦莎说。 但在过去,浙江的学生并没有那么多选择。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所有学校一样的科目、一样的课程,“考试”是学生唯一的选择。这样的现象,在同处东亚的日本、韩国也很普遍。 2007年,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带队到芬兰考察基础教育改革,走访一所只有20多名教师、200多名学生的中学时发现,学校每学期开设200多门课程,这让所有参观者大为震惊。 浙江决定作出改变,把改革重点放在难度最大的高中阶段。从2012年起,高中必修课学分从116分减至96分,选修课学分从28分增至48分。同时实行走班制,学生不仅选课程,还可以自主选择班级,“一名学生一张课表”。之后,类似的改革也在中等职业学校和义务教育学校中推行。 选课走班,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破冰之旅”。它让学生可以主动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传统教育“工厂化流水线培养人”模式的根基。 那么,高考呢? 也得改!早在2011年,浙江就推出“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即高校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高校综合测试(面试)成绩3项综合在一起录取考生。今年,有8所高水平大学在浙江招了1200多名学生,其中不乏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大学。 更为重磅的方案出现在2014年。按照“新政”,2017年浙江高考不再分文理科,实行统一高考与高中学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相结合。除语文、数学、外语3门是统一必考科目外,考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