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家水泥基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先驱和奠基人——纪念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吴中伟诞辰85周年
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家水泥基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先驱和奠基人——纪念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吴中伟诞辰85周年
————
《
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家
水泥基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先驱和奠基人
纪念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吴中伟诞辰85周年
1918年7月20日,吴中伟院士出生于江苏
江阴东乡三甲里七房庄的一个乡镇教师家庭.今
年是他诞辰85周年,而从2002年2月4日仙逝
至今,已三年多了.el=前人们常常习惯性亲切地
尊称他为吴总,这一称呼始于1959年他任原建材
部7.K泥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1962年任建筑
材料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
刻.值此吴总诞辰85周年之际,仅以此文评价其
杰出贡献,并寄托缅怀之情.
Q爱知国.创新思维结硕果憎寸阴.老骥奋蹄趁g晖
吴总el=前曾在”院士寄语”栏作中对自己的
一
生做述回顾:…
“我是1940年大学毕业任助理工程师,1949
年解放后任工程师,1956年评为一级工程师:从
1959年担任总工程师,到1986年退居二线,改任
顾问工程师(技术顾问).至今已当了59年的工
程师.一生恪守六个字:’爱祖国,惜寸阴’.
前者是动力,后者是实践.全心做有利于祖国的
事,充5-3”利用好宝贵的INY6,愿与全国中青年工
程师共勉l”
吴总是”爱祖国,惜寸阴”的身体力行者,是我
们后学一代的学习楷模.直到逝世的前两年(1998
年),他仍吟诗自勉:”赤心报国苦时短,老骥奋蹄
趁夕晖”.他的人el=经历及业绩,对”爱祖国,
惜寸阴”六个字做了最好的诠释.
吴总-7=1940年在重庆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毕
业后从业于水利工程,1945年赴美留学,改学和
进修混凝土科学技术.对此,吴总是这样表述的:
“我学水利学得很好,当时我想在中国搞一点71lt;力
发电,搞一点船闸.可中国的混凝土太落后,7.K
63
泥太落后,我们那时是美国二三十年代的7.KXlz.过
去的混凝-t-都是乱配乱搞的,浪费很大,材料很少,
不做检验,国家没有标准.因此,我想把美国混凝
-
t-技术带回中国”.【2正是这种为改变我国水泥混
凝-t-技术的落后状态,”全心做有利祖国的事”的
坚定信念,留美期间,他先后在美国恳务局丹佛材
料研究所,美国陆军工程师团和加州大学学习进修
混凝-t-r~技术,并在美国公路研究所,国家标准局
等单位研究考察.1946年10月学成回国后,立即
在南京t:p央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混凝土研究室,
第一个提出”混凝-t-r~技术”概念,开展水泥混
凝土材料的试验研究工作,成为我国混凝-t-工程技
术第一个研究t:pl~.期间,指出当时国内最大的混
凝-t-工程——塘沽新港工程t:p30吨大块混凝-t-崩
溃的原因在-7=海水冻融循环所致,提出了采用引气
混凝-t-的正确解决方案,并于新中国成立后付诸实
施,取得成功.新t:p国成立后,吴总开创和带领的7.K
泥混凝土研究与新t:p国的基本建设基本同步进{亍,
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迅速地转化为el=产力,他
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信念,付诸-7=实践.他的创新
思维,硕果累累,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1951年,与王季周合作研制成松香热聚合物引
气剂,在海港和治淮工程应用,至今仍广泛采用,是
我国最早的混凝-I-~i./JO剂:
20世纪50年代初,结合国内迅速开展的基本
建设,引进美国先进混凝-t-技术,并广泛推广普及.
编着了最早的混凝土科学技术专着——lt;怎样做好
混凝-t-工程》,lt;冷天混凝-t-工程》,lt;混凝-t-t-d
合比设计》等书,在全国工业,交通水电,城建,
房建等大中型混凝-t-工程中大力推行科学t-d—i--I比设
计,质量控制,冷天施工等,取得巨大效益:
1953年,应邀到我国第一座大坝——佛子岭水
库大型水利工程协助建立试验室,首次在国内提出
\鲥寺匀2003年第3期
大坝混凝-I-工程碱一集料反应问题,引起生产管理
部门重视;同时.协助长江科学院建-Or研究试验队
伍,为三峡工程做准备,为预防我国水工混凝土病
害做了重要贡献:
1957年,与中国建材科学研究院一批中青年
专家及院91,专家们共同努力,研制成功硅酸盐自应
力水泥与自应力混凝-I-:
20世纪50年代t:p叶起.领导科研队伍开展混
凝-I-与7.K泥制品的研制开发与推广工作,产品包括
钢丝网7.K泥船.7.K泥压力输7.K管,预应力混凝-I-电
杆,石棉水泥管,板,瓦,混凝-I-空心砌块,预应力
混凝-I-桩,农房构f-I=等,节约,代用了大量钢材,
木材,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效益巨大.其
中,自应力混凝土输水管,水泥农船等产量已居世界
之首,成为极其中国特色的水泥制品产业标志:
1958年,首先提出”混凝-I-中心质假说,1959
年”关于水泥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