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卡夫卡《城堡》的非指令反讽现象.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析卡夫卡《城堡》的非指令反讽现象

试析卡夫卡《城堡》的非指令反讽现象 前言 弗兰茨·卡夫卡是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三大鼻祖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马塞尔·普鲁斯特和詹姆斯·乔伊斯),他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城堡》是卡夫卡的长篇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作家创作生涯当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1914年6月11日,卡夫卡在日记中写下一小说片断《村子里的诱惑》,这是《城堡》的雏形。事隔八年,即在1922年1月至9月期间,卡夫卡再次提笔将其扩充至一部长篇,但小说终究没有写完。尽管《城堡》的实际创作时间只有短短九个月,但小说从构思到成形,其中必然融汇了作家多年以来的种种创作经验和人生体会的。我们看到,《城堡》不仅保留了前两部小说(《美国》、《诉讼》)的主题基调,还进一步强化了艺术表现力,在展现小说整体风格的成熟、圆融上比前两部来得更为出色。著名的卡氏“孤独三部曲”也由此诞生了。 卡夫卡的小说,不论是短篇还是长篇,都带有象征性、荒诞性、佯谬性、冷漠性等特点【1】P564,叙述的长短、篇幅的大小并不影响卡夫卡持之以恒地在作品中表现它们。仔细研读卡夫卡作品的人,无不感受到故事里被刻意营造的某种否定的、冷嘲的氛围和迷宫气息。而国内一些研究卡夫卡反讽的文章有个共同点,就是爱抓住这些特征,在语言修辞、主题结构等多个层次上论证其反讽性质(具体可参考张继云、张芸《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反讽结构》,杨建《“乡村医生”的反讽艺术》、张天佑《鲁迅、卡夫卡的反讽艺术》、孙彩霞《宗教精神的失落:谈〈乡村医生〉反讽〈圣经〉的主题》、甘春枝《比较鲁迅与卡夫卡的作品解读反讽艺术》,何利《沉沦与超越:论卡夫卡〈诉讼〉的多重意义世界》)。 为什么国内的一些评论者们会倾向于把卡夫卡的作品与各式各样的反讽联系起来呢?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些反讽流派虽然分开独立发展,但彼此间仍存有交叉共通之处,于是它们又相互连结,统归于反讽这一总体概念之下,当人们将这些共通之处用于观照卡夫卡小说时,便或多或少地将它与反讽联系起来了。譬如评论者们都在议论的卡夫卡作品的“不确定性”、“否定性”等等,都是一些与反讽密切相关的元素。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国内外有关卡夫卡的反讽批评的论文都是以散论为主,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还很不成熟,有研究者即指出“西方‘卡学’界迄今仍未出现过一部系统研究其反讽艺术的学术专著,单篇论文也极少见”【2】。反讽在卡学研究领域内乃是相当欠缺的一块,亟待后来者的进一步开拓。但不得不提的是,研究反讽的大家D·C米克在其专著《论反讽》里确曾将卡夫卡列入40余位反讽作家的队伍当中(尽管他并没有在书中具体说明他这样归类的理由)。 在西方,反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自觉地讨论反讽和运用反讽了。走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传统反讽发展至今,已然枝叶繁茂,成为文艺之林中绝不容小觑的一隅。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更是涌现出五花八门的反讽手法,反讽理论亦随之迅猛发展。美国当代文论家韦恩·布斯长期潜心研究各类小说文本后归纳也总结了一套反讽修辞学,并宣称非指令反讽是他“最终的研究重点”。 笔者认为,若仔细考察《城堡》这一小说的文本内容,剖析其情节编排和角色定位,亦能在其中找到不少与布斯的反讽理论所指相吻合的地方。因此,本文打算依循该理论对文本作细读分析,以求窥见浓雾遮掩下神秘的“城堡”的反讽一角。 何为非指令反讽 非指令反讽明示隐秘(overtcovert)。 非指令反讽的隐秘性 《城堡》中的非指令反讽手段是隐秘的非指令反讽。 从明示反讽(即说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到最隐秘的反讽,作者有权根据需要选择反讽的显示方式。然而很多人都不愿公开说明自己写文章的目的就在于反讽,因为那种手法并不高明,或者说,直接言明反讽的意图后,自己的作品还能维持内在的讽刺力度吗?大概很难。所以,作家们大多有意识地避开此类表达,而通过某种隐晦的方式、某种程度的沉默书写来让读者体会他笔下的反讽。观察现代人的写作,这一点有更充分的体现。异化、荒诞的社会现实和生存状态,虚无困境之上的生存体验,使得隐秘的反讽方式为越来越多的作家所采纳。“许多现代作家会拒绝即使是这种程度的公开宣言,让我们从表面文章和故意制造的模糊标识中去推测反讽的深度。”布斯说。20世纪的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便是其中一位。作家们表达反讽的含蓄手段各不相同,卡夫卡《城堡》的隐秘反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的佯谬”,一是“相互矛盾的事实”。 现实的佯谬 ——反讽的“现实”。你企图理解生活的真实,生活却使你的“真实”变成反讽,变得荒悖。伊德瑞斯·帕瑞由衷感叹道:“这种现实主义表面是具有蒙骗性的。说它具有蒙骗性,因为这个布满空洞,我们很可能落尽这些空洞,进入另一个世界——一个似乎不真实的世界。”蒙骗性也就是隐蔽性。读者自以为“脚踏实地”,殊不知一脚踩空。 相互矛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