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公选).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公选)

复习题 2013.11. 文化之概念 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时著名学者刘向所撰之《说苑??“化”字,则有改变、变化、化生等意思。所谓“人文化成天下”,就是通过人伦教化使人们自觉行动。唐孔颖达《周易正义》解释说:“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即“以文教化”之意,也就是以诗书礼乐、道德伦理教化世人,由此引申为封建统治者文治教化的总和。 比较认同的文化定义(国内外),略加评论。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狭义的文化则主要指精神文化,即与政治经济相对而言的精神财富,属于意识形态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礼乐习俗等等。 也有人主张将“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四个层次。 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文化这个大系统 包含三个子系统:即人针对自然界,创造了物质文化;针对社会,创造了制度文化;针对人自身,创造了精神文化。具体说来,物质文化子系统包括:人们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改造自然的能力,即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力改造自然、进行创造发明的物质生产过程;人们物质生产活动的具体产物。制度文化子系统包括: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建立在生产关系之上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形式;建立在生产关系之上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以及种种行为规范和准则,等等。精神文化子系统包括人们的各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如教育、科学、哲学、历史、语言、文字、医疗、卫生、体育以及文学、艺术等等;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满足生活的方式,如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和家庭生活方式等;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文明内涵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明”涵义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 文化和文明是社会发展过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①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②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③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④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 中国文化史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地理的第一个特点,是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完备,这为中华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准备了地理基础。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完备的气候类型,给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巨大影响,人们不能不依据这些条件决定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中国地理的第二个特点是纵深广大,回旋天地辽阔,这为文化中心的转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条件。中华疆域幅员广大,腹地纵深,这也是世界大多数古文化区所难以比拟的。埃及文明滋生于尼罗河第一瀑布(今阿斯旺附近)以下直至尼罗河三角洲的一千多公里长、总面积不过三四万平方公里的狭窄河谷平原。正因为如此,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中国地理的第三个特点,是与其他文明中心相距较远,这导致了中华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中华疆域东濒茫茫无际的太平洋,北临漫漫戈壁和浩瀚的原始森林,西方则为万里黄沙与高山雪峰,西南壁立着世界上最庞大高峻的青藏高原。这样一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中华文化提供了独立发生发展的地理条件。这种文化的独立性在历史上发挥过双重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盛况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战国(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