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药汤剂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推广普及中药“袋煮散”汤剂.doc

现代中药汤剂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推广普及中药“袋煮散”汤剂.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中药汤剂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推广普及中药“袋煮散”汤剂

《由国由药杂志》第九屠编委舍馨田药氰药研发理论与技术创新论丘9 现代中药汤剂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 ——推广普及中药“袋煮散”汤剂 张晓平。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 作为自然科学,中医药学也经历了产生、发展、革新、进步的历史过程,中药剂型发展的轨迹,更能体 现每一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本文将以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科学革命、科学研究纲领几种科学发展 模式从不同视角探讨中药汤剂剂型产生、发展、革新与进步的历史背景,对中药“袋煮散”汤剂取代“饮片”汤剂的 必然性进行分析,以此寻求现代中药汤剂剂型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 〔关键词】 中药剂型;中药袋煮散;饮片汤剂 l三 中药汤剂剂型,始创于段商时代,中医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由于中药汤剂能适应中医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灵活用药的需要,药效显著,作用快捷,因此金代李东垣称:“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在中医药几千年防治病的实践中,汤剂始终作为最重要的剂型。由于缺少适当的碎药工具,为了提高煎煮效率,古时人们便将中药咀嚼后入煎制备汤剂。后来碎药逐渐应用重器捣碎或刀具切锉等技术,采用中药粗末煎煮取汁应用的中药汤剂——“煮散”诞生。由于中药粗末煎煮麻烦、辨药困难,随着金元之后生产发展,出现了“修合药所”(炮制作坊)专事“饮片”制作,“饮片”汤剂便逐渐取代了“煮散”汤剂。如今,人们又开始不满“饮片”汤剂存在的临时煎煮麻烦、使用和携带不便、剂量大、不易保存、药材利用率低等缺点,又回头开发研究现代中药“煮散”汤剂,特别是中药“袋煮散”汤剂,大有取代“饮片”汤剂之势。本文将从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科学革命、科学研究纲领几种科学发展模式不同视角探讨中药“袋煮散”汤剂取代“饮片”汤剂的可行性,为现代中药汤剂可持续发展寻求切入点。1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发展模式认为中药“袋煮散”汤剂取代“饮片”汤剂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 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始于观察,科学理论来自归纳,科学发展是积累的。归纳有3个条件:孩观察陈述的数量足够的大;虎观察必须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能重复;虎无一反例。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如下图。 回归 网 陈述L—J 中药“袋煮散”汤剂是采用滤袋盛装“煮散”煎煮取汁的中药汤剂。而“煮散”汤剂,即采用中药粗末煎煮取汁应用的中药汤剂,源于先秦,见于东汉,定名于唐,鼎盛于宋‘11。宋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古方用汤最多,用丸者散者殊少。近世用汤者殊少,应汤皆用煮散。”宋代由国家颁布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其中“煮散”方237首,占近30%,其中藿香正气散、逍遥散、凉膈散、华盖散、五积散等均为沿用至〔收稿日期】2009-07-01【通信作者】 ’张晓平(1963-),男,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中医科副教授,一直从事中医药教学、临床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随症加减型中药袋装煮散剂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E-mail:zlmngxp@21en.tom,Tel:(027433 《由国由药杂志》第九弱编委会鐾由药巍药酗发理论与技术创额论坛8 …‘‖’矗薪:■”嚣镕藏瓿编潞撼四m s,L;?…一,…一÷to“一—#=…谣撕强强%;瓣勰=z蕊1t,‘t t,。 今的著名“煮散”方,另外如四物汤、苏子降气汤、真人养脏汤等名方,亦“煮散”汤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中人参败毒散、导赤散、泻白散、泻黄散、异功散等也一直沿用至今;《圣济总录》还将麻黄汤等改成“煮散”汤 剂用法,可见宋时中药“煮散”汤剂应用之广泛。以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归纳条件分析,经过大量 的单称陈述观察,以及千百年的重复证实,中药“煮散”汤剂与“饮片”汤剂存在着临床功效、主治及用法的一 致性,因此中药“煮散”与“饮片”汤剂可以相互改型。然而,中药“煮散”汤剂煎煮效率明显高于“饮片”汤 剂,符合当今人们对节省型中药汤剂的需求,故备受关注。中药“煮散”汤剂存在中药粗末煎煮麻烦、辨药困 难等问题,中药“袋煮散”汤剂可解决“煮散”煎煮麻烦的问题,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批准文号的管理制度可解 决“煮散”辨药困难的问题。 那么,中药“袋煮散”汤剂是否就可以马上取代“饮片”汤剂?以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归纳条件 分析,目前观察单称陈述的数量不够。诚然,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有风引汤“上十二味,杵,粗筛, 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2 J,为现存中药“袋煮散”汤剂的最早记载。也有唐 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9首应用帛、绵包裹或以绢袋、韦囊盛药进行煎煮的“袋煮散”汤剂…。明代《韩 氏医通》中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服不二| 过三钱,用小绢袋盛之,煮作汤饮,袋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