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摘 要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对黄褐斑患者根据具体病情和伴随症状进行辨证分型治疗,将其分为:肝郁气滞型、脾虚湿滞型、肾虚型3型。分别采用逍遥散、人参健脾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处方加减治疗。治疗256例,基本治愈148例,显效90例,好转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6.1%。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黄褐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黄褐斑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疗效观察。 黄褐斑是一种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发病率高,病因多而复杂,且部分病因尚不明了,无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案。为了提高疗效,缩短疗程,2005年以来,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本病,经过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至收治黄褐斑患者256例,均为症状明显且自愿接受中医中药治疗的患者。其中女171例(66.8%),男85例(33.2%);年龄17~53岁,平均31.8岁;未婚37例(14.5%),已婚219例(85.5%)。 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法:临床根据皮损分布的部位及伴随症状,结合病因病机,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分为3型:①肝郁气滞型:皮损为浅褐色斑片,大小不定,匡廊易辩,呈地图状或蝴蝶状,对称分布于两颧、目周,伴有胁痛胸痞、烦躁易怒,病情随情志波动而变化,女性常伴月经不调,或经前斑色加深、乳房胀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治宜:疏肝理气、活血退斑;方用逍遥散加减:柴胡10g,白芍20g,陈皮10g,川楝子10g,当归20g,川芎10g,茯苓10g,生白术15g,木香6g,红花10g,桃仁10g,干地黄10g,凌霄花15g,益母草20g等。②脾虚湿滞型:皮损分布于鼻翼、口周、前额可见暗灰色、灰黑色或淡褐色斑片,伴有气短乏力、神疲嗜睡、纳少、顽腹胀满或带下清稀,舌淡红微胖、苔薄黄微腻、脉濡滑。治宜:扶脾化湿、活血悦色,方用人参健脾丸加减:炙黄芪30g,人参10g,炒白术15g,炒山药15g,云苓10g,炒扁豆15g,砂仁6g,升麻6g,白附子10g,冬瓜皮15g,炙甘草6g等。③肾虚型:皮损以鼻为中心对称分布于颜面、两颊、耳前,面积大、皮损呈淡褐色或暗灰色,如蒙灰尘,清洗不去;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无力,夜尿频清,男子遗精,女子不孕或月经不调,或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燥热、盗汗骨蒸、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根据伴随症状不同又有偏阳虚或偏阴虚之不同。偏阳虚者:治宜温阳益肾化瘀退斑,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制附片10g,肉桂10g,熟地20g,山萸10g,炒山药20g,泽泻10g,云苓10g,丹皮10g,仙灵脾15g,菟丝子15g,巴戟天15g,凌霄花15g,细辛5g等。偏阴虚者:治宜滋阴降火,补益肝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15g,山萸10g,炒山药20g,泽泻10g,云苓10g,丹皮10g,女贞子20g,旱莲草20g,仙灵脾15g,枸杞子20g等。 加减应用:临床各症按分型应用主方治疗,另外根据个例差异加减用药:胸闷乳胀加郁金、炒川楝子、金橘叶;腹胀便溏加人参、炒山药、炒扁豆;腹胀纳差加炒麦芽、玫瑰花、陈皮、川朴;妇女月经不调加丹参、益母草;经来有血块加桃仁、红花;遗精加金樱子、芡实、莲须;失眠多梦加生龙牡、炒枣仁、柏子仁、合欢皮等。中药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2周1疗程,每个疗程调整1次处方。 疗效判定标准:⑴基本治愈:①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8。⑵显效:①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5。⑶好转:①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⑷无效:①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 结 果 治疗效果:本组中肝郁气滞型145例(55%),其中女139例(96%),男6例(4%),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30岁。脾虚湿滞型43例(18.6%),其中女21例(48.8%),男22例(51.2%),年龄17~38岁,平均28岁。肾虚型68例(26.4%),其中男57例(83.6%),女11例(16.4%),年龄31~53岁,平均44岁。以上所有病例经3个疗程治疗,统计疗效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基本治愈148例(57.8%),显效90例(35.2%),好转8例(3.1%),无效10例(3.9%),总有效率96.1%。 不良反应:有3例初服药时出现轻度腹泻,腹胀纳差症状,经调整处方后症状消失。 讨 论 黄褐斑,中医称“面尘”或“肝斑”也称“黧黑斑”。病名虽多,其实只是皮损部位与程度上的差异罢了。本病病因:大凡七情内伤,肝郁气滞,饮食劳倦,妇人月经不调等均可致病。 总之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