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医十病-清-吴楚.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医医十病   古今名医,卓然议论者代有其人。徐灵胎《诸病源流论》最为脍炙人口。今读清代吴 楚天士先生的“医医十病”,其论高妙与灵胎《诸病源流论》在伯仲之间。按吴楚字天士 号畹庵,与徐灵胎、张璐玉为同时代人。乃吴昆侄孙,以医名于顺治、康熙年间。今陆续 载出,以广我等见闻。   医医十病   序言   人有病,医亦有病。欲医人,先医医。人病不籍医,安能去病?医病不自医,安能医 人?夫人病不医,伤在性命;医病不医,伤在阴袭。性命伤,仅一身之害也;阴袭伤,乃 子孙之害也。第人之为病,多在百骸;医之为病,止在一心。心存济人,则诸病不起;心 专利己,则诸病丛生。约计之,其病有十。大都非冒昧,即妄诞;非残忍,即贪鄙;非陷 谀,即奸狡;非卑陋,即恶劣。种种病状,皆根于心,皆根于舍人利己之心。不肖愧无越 人术,徒深杞国忧。窃恐膏腴之入深,漫陈攻治之良剂。若不嫌苦口,不畏暝眩,而能细 咀其味,猛吞其液,顿令荡涤邪秽,遂而超脱尘凡。亦切广救生灵,定然世受福报。又何 必蝇营狗苟,病其心以邀名图利,致造孽无己也哉!   畹庵 吴 楚识   一、医医不学无术之病:   医以生人,亦以杀人。夫医所以生人也,而何以亦杀人?惟学则能生人,不学则适足 杀人。盖不学则无以广其识,不学则无以明其理,不学不能得其精,不学则不能通其权、 达其变,不学则不能正其讹、去其弊。如是则冒昧从事,其不至杀人也几希矣!甚矣,业 医者不可以不学也。或曰:医安有不学者哉?医必有传,或传之于师,或传之于祖若父, 皆学也。抑知恃此以为学,其去学也远矣!非谓其传者不足为学,亦以所传之不足尽所学 也。彼仅恃其倾耳听受之逸,必不复有心思研究之劳。且既守其一成不易之规,则必昧乎 神明变化之理。一若岐伯、越人、仓公历代诸贤圣,皆不如其师、其祖若父之足信从也; 一若历代贤圣垂训之书,皆不如其师、其足若父之口语为足凭也。咦!如是而谓之学,其 学可知,其医可知矣。故善学者,不论有传无传,总非求得乎古昔圣贤之理不可也;欲深 得乎古昔圣贤之理,则非多读书不可也。自《灵》、《素》而下,以及于近代诸书,无不 细心探讨。而又参考互订,就其旨归;别其醇疵,辩其得失,弃其糟粕,取其精微,悉其 源流,悟其奥义。夫然后识高理透,眼快心灵。凡遇一病,必认得准,拿得定,不为邪说 所惑,不为假象所欺,不为俗说所挠;得心应手,实能起死回生,肉人白骨。以此言学, 则真学也。学真而术自神矣。岂仅仅得之听受之间,守其一成之规者,遂得谓之学哉?若 仅恃此以为学,则必得其偏而失其全,得其浅而失其深,得其皮毛而失其神髓,得其俗套 而失其真诠,甚且以讹传讹,终莫知其非者。又且有一味世法,只教人行医,不教人知医 者。但授以保名获利之方,而于人之死生置之勿问;或示以不担利害之法,而于病之缓急 置而不言。而学医者遂谓道在是矣。及其临症施治,非隔靴搔痒,即傍皮切血,;非画饼 充饥,即鸠酒解渴。此术之不精,由学之不足也。此不学无术之病,所宜急医者也。   二、医医脉症罔辩之病:   凡医人用药,须先认症,认症须先审脉。审脉明,斯认症真;认症真,斯用药当。于 以疗病也,何难之有?然而难矣?凡有一症,即有一症之寒热虚实。寒与热相反,虚与实 相悬。在两人,则彼与此各不相同;即在一人,其前与后亦非一辙。苟不有以辩之,其能 不倒行而逆施乎?然其为寒为热、为虚为实,又不令人一望而知也。症之重者,大寒偏似 热,大热偏似寒,大虚偏似实,大实偏似虚。若仅就其似者而药之,杀人在反掌间。此症 之不可不辩也。于何辩之?即于脉辩之。如伤寒脉浮、洪、数、紧,按之有力者,知其症 为阳邪在表也;若沉而急数,重按有力者,知其症为阳邪入里;若浮大满指,按之如丝 者,知其症为阴极似阳也。又如咳嗽一症,右寸脉浮数有力者,知其症为肺有实邪也;若 浮软或沉小者,知其症为肺气空虚也。诸如此类,宜细心辩之。辩之至精,斯临症无骑墙 之见,用药无相左之虞,而医之能事毕矣。其奈近日医家,决不言此,但曰某药可治其 病,某病当用某方。至问起所用某药某方之症为寒为热、为虚为实乎?则茫然罔辩也。其 不能辨症者,由于不能辩脉也。甚矣,辩脉为尤要矣!奈何著名一世,远近推重之医,常 屡告人曰:脉作不得准。呜呼,噫嘻!脉作不得准,更有何者可作得准乎?从来症之疑似 难决者,于脉决之。今反云脉作不得准,是全不知脉者也。即不知脉,又何能认症?故无 怪其每以竹叶、石膏、治阴症,芩、连、栀子治胃寒。甚至脉以沉迟,尤云是火;脉已将 绝,尤云不可补。总缘不知辩脉,遂令流毒至此。虽昔贤亦有从脉不从症,从症不从脉之 论。抑知所谓不从者,正深于从也。如沉、细、迟、涩,乃阴寒脉也,而其症却烦躁作 渴,面赤身热,若以此为热症而清之则

文档评论(0)

810145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414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