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恩杰:中国探月工程的“守望者”.docVIP

栾恩杰:中国探月工程的“守望者”.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栾恩杰:中国探月工程的“守望者”.doc

栾恩杰:中国探月工程的“守望者”   他,是一个很喜欢用诗表达情绪的人。探月工程被批复的那天,他写下了一首诗:“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对于探月工程,栾恩杰有着很深的感情。   “意外”   走入导弹研发领域      栾恩杰与大气层之外世界的缘分,是从一次颇有戏剧性的“意外”开始的。   1960年,20岁的栾恩杰从齐齐哈尔铁路第一中学(今天的齐齐哈尔中学)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此之前,邓小平曾在这所高等学府的校园里,做出了“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以便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储备人才。栾恩杰入学时,就赶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尖端专业和专业调整。于是,原本报考电机系的他,被转到了自动控制系,学习陀螺原理和惯性导航。我们知道,导弹、飞机、卫星和宇宙飞船,想要控制飞行的姿态,都需要用到陀螺仪;而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置这样的课程,显然是要为中国的航空和导弹研究储备人才。这个偶然的专业调整,奠定了他一生的事业方向。   在栾恩杰入学后不久,中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食品变得非常缺乏。此时的国际形势也不利于中国,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威胁。“国家要富强,国防要搞好,不能挨打;经济也要搞好,不能挨饿。”艰难的时局,带给他这样的信念,并在他脑子里深深扎了根。   母校对学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要求,也塑造了栾恩杰严谨的学术素养。“所谓‘规格严格’,就是做事要有规矩、有纪律;‘功夫到家’则是要学到根本,用学到的案例总结出方法,再去应对新的挑战。”他说,“导弹和运载火箭都是精密复杂的系统,每一次发射都是‘细节决定成败’,一根螺丝钉或一条导线的瑕疵,可能毁掉一次发射,造成数亿元的损失。为一个新的研究项目设计控制系统,需要用到大量艰深的高等数学知识,‘读死书’肯定也应付不来,唯有学到了方法,才有可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之后,在父亲和舅舅的指点和支持下,栾恩杰又顺利地考上了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1968年,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他奔赴内蒙古,进入了刚刚建立的国家固体火箭研究院,进行固体导弹的研制工作。在这里,栾恩杰和他的同事们在老一代科学家的带领下,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型潜地导弹,填补了中国国防体系的一项空白。这意味着在面对超级大国的时候,中国有了一张可以抗衡的王牌。      航天工程   “细节决定成败”   根据工作需要,1998年组织任命栾恩杰为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刚到部里不久,领导就将亚星一号的发射任务交付给他。这颗卫星曾由美国发射,但未能入轨。此后,美国派出航天飞机,在太空中寻获了这颗卫星,并将其带回地球修理后,卖给了亚洲卫星公司。这家企业想找发射质量好、价格合理又可靠的机构来发射,于是,中国航天人承担起了这项责任。   这是中国第一次承揽国际航天发射业务,也是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首次进行商业发射,将卫星送到地球同步轨道,对于中国的航天事业可谓意义非凡。栾恩杰回忆说:“我们接到任务后,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定要为国家争口气。”最后,中国人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而且还超过了合同所要求的标准。亚洲一号卫星的入轨精度非常高,使卫星的使用寿命至少延长一年。   栾恩杰和他的同事们,在航天领域为中国争了光。而他的这种信念,来自于在中国航天起步时期的亲身经历。众所周知,中国掌握航天器发射技术,要比苏联和美国晚得多,在航天领域曾被这两个“超级大国”所轻视。因此,“争气”成为中国航天人的一种信念。   正如栾恩杰在学生时代就认识到的那样,航天是一个不容疏漏的领域。他说:“我的大量知识和经验,都是从(航天发射)失败中来的。每一次失败的案例,以及国外同行的失败,我们都要仔细分析,举一反三,以免未来犯同样的错误。”正是这种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在细微末节之处“绞尽脑汁”的作风,使中国的航天发射拥有了较高的成功率。   比如说,现代卫星发射在很多时候会用到“一箭多星”技术;就是一枚火箭运载多个卫星,分别将它们送到不同的位置。这些卫星与火箭分离的顺序,就是一门学问。通俗地说,想要用一枚火箭发射两颗卫星,那么肯定是有一颗卫星先“出去”,它在与火箭分离的同时,也相当于给留在火箭上的另一颗卫星一个“准备出发”的信号。“有一次,国外的卫星发射失败了。其事故原因,就是此次任务只有一颗卫星,而相关的控制程序仍使用一箭多星的程序,并没有适应任务修改,导致卫星一直在等前一颗星的那个准备出发的信号。”   在准备亚星一号发射的过程中,栾恩杰也将“注重细节”做到了极致。在航天发射中,将卫星与火箭装配之中,需要将星、箭上红色标记的铅封全部撤除。但在火箭装配伺服机构时,他发现丢失了一枚铅封,栾恩杰马上和质量司司长在火箭里、组装现场及相关场所里翻找,都没找到;反而在火箭发射场垂直对接时,发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