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求堂遗事钩沉.doc
文求堂遗事钩沉 东京专卖汉籍的文求堂书店,已经消失半个多世纪了。 我最早得知这个名字,是今年六月初在神保町的原书房,收购了一批京都大学保田清教授的旧藏。保田生前专治哲学史,故这批藏书中多是梁启超、冯友兰、胡适、谢无量等人的民国老版著作。其中也有若干和本,包括朱熹《中庸章句》和《大学章句》单行本各一册,为昭和四年(1929)文求堂书店根据璜川吴氏仿宋刻本影印,从底本、用纸到印刷质量都很精良,每页密密麻麻,都是保田教授的红笔点断和黑笔批注。 几星期后,去东京古书会馆参加一年一度的“七夕入札会”,拍品预展上又看到文求堂印的另一套书:昭和十年(1935)版的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一函五册线装。这套书当年印数极少,所以虽然已经有了些微虫蛀,起拍价仍高达十万日元。既售书又印书,是日本书店的特色,文求堂的出版物除了学术著作外,还有《蒙古语会话》《广东语入门》《官话北京事情》等实用小书。这家当年东京地区规模最大的汉学书店,虽然早已湮没,但其遗事仍然散落各处,雪泥鸿爪,待人摭拾。 一 根据郭沫若的自传第三部《革命春秋》,他在文求堂书店出版《两周金文辞大系》,实属无奈之举。 事情还要从一九二七年开始说起。那年四月十二日,国共分裂,国民党开始大规模清党,一时间腥风血雨。原本担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的郭沫若,撰文批评蒋介石“罪恶书不胜书”,不久被迫逃亡日本。虽然有创造社同仁的资助,但无奈杯水车薪,他不得不以卖文为生。结果旅日十年,成为郭沫若最高产的时期,他曾经“花了六个铜板,买了一部日本版的《易经》……费了六天工夫,便写成了那篇《周易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生产》”,真可谓文思泉涌。 但毕竟人在异乡,获取资料并不方便。一九二八年他在寻找罗振玉的甲骨文著作时,走进了文求堂书店。郭依稀记得十多年前的学生时代,还在本乡第一高等学校读预科时,他就已经来过这里,只是当年矮小的日式平房,现在已经焕然一新,被黑色三层大理石西式建筑取代,屋脊的中式造型“看起来有些异样,仿佛中国的当铺”。其实当年文求堂的店铺,在本乡一丁目六番地,一九二三年地震被毁后,已迁至本乡二丁目二番地,前后不是同一处,郭沫若的记忆略有偏差。 店里面“卖的中国书真是多,两壁高齐屋顶的书架上塞满着书,大都是线装的,两旁的书摊和一些小书架上也堆满着书,大都是洋装的”,古今中外、新旧和洋夹杂的布局,正是昭和前期特殊的时代氛围:“靠后左边是账台,右边横放着一张餐桌,备顾客休息。后壁正中有一道通往内室的门,在那两侧有玻璃书橱。也装满着书。” 在餐桌后面坐着的,是当时五十多岁的老板田中庆太郎(1880-1951),“没有什么血色的面孔作三角形,两耳稍稍向外坦出,看来是经过一种日本式的封建趣味所洗练过的”,郭氏如此刻薄地描述。虽然其貌不扬,但田中“对于中国的版本却有丰富的知识,在这一方面他可远远超过了一些大学教授和专家……大约在日本人中,但凡研究日本学问的人,没有人不知道这位田中救堂”。 那天表明来意后,田中很快就帮郭沫若找到了店里的石印本《殷墟书契考释》,开价十二元。由于囊中羞涩,郭提出,以身上仅有的六元钱作抵押,把书借回去看一两天。田中犹豫了一番婉拒了,但告诉郭:要看这一类的书,最好去小石川区的东洋文库。那里应有尽有,只要有人介绍,就可以随时阅览。说完,他还将在东洋文库工作的熟人介绍给郭。通过田中的引导,郭沫若发现了东洋文库藏有的一大批无人问津的甲骨文材料,学问开始突飞猛进。 两三年后再去求田中庆太郎时,郭沫若已经不是为了买书而是鬻书。当时他和日本妻子安娜一家六口的经济状况更趋恶化:国内创造社的钱不再按时寄来,而且在汇率波动之下,他在中国发表的文章,稿费也根本兑换不了多少日元。无奈之下,郭沫若只好再次走进本乡二丁目二番地: 最使我不能忘记的,是我的一部《两周金文辞大系》,费了两年的工夫研究出来的成果,写信给商务印书馆求售,遭了拒绝。没有办法,只好去求东京的一家书店,书店老板却只肯给我三百元的版税。我嫌少了一点,因为那本书是很难再版的。老板说:要晓得啦,三百元等于中国钱九百多块啦。这话虽然有点伤我的尊严,然而却也刺中了自己的最软弱的要害。自己虽然迟疑了半个月,然而毕竟还是抱了那部书去换了三百元老头票到手。从此,我的考古一方面的著作也就接一连二地在日本印出了。 文中所说的书店,无疑就是文求堂。田中不愧是经常从中国进口古籍的,随口就换算出日币三百元“等于中国钱九百多块”。平心而论,这笔钱其实不算少,因为当时傅抱石在中国留学生监督处担任书记,也不过“月领薪水六十元”。所以田中支付的版税,已经相当于国民政府一个中高级外交官员半年的收入了。后来郭沫若也不得不承认,这笔钱“使我能在日本立足,识我于稠人之中,那不能不说救堂是个世故很深而具有锐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