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功利境界

积极虚无主义几个相续的阶段 积极虚无主义包括几个相续的阶段。 首先是否定一切价值,揭示一切价值都不是真理,都没有根据。 其次,在此基础上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 最后的归宿是新价值的创造。 积极虚无主义的第一阶段 积极虚无主义本身还不是新价值的创造,而只是通往新价值创造的必由之路。在这条路上,决定性的第一步就是否定一切价值。 为了克服虚无主义,尼采把虚无主义推至极端,提倡一种彻底的或称最极端的虚无主义。这是一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战略。 “一切皆虚妄!一切皆允许!” “不存在真理;不存在绝对的物性,不存在‘自在之物’。——这无非就是虚无主义,而且是最极端的虚无主义。 重新开拓地平线 在尼采看来这是一种彻底解放的感觉。由于否定了一个所谓的“真正的世界”的存在,“无信仰”就获得了一种新价值: 价值感借此重新变得自由,而迄今为止它都被浪费在那个所谓“真正的世界”上了。 “地平线对于我们仿佛终于重新开拓了,即使它尚不明晰,我们的航船毕竟可以重新出航,冒任何风险出航了,求知者的任何冒险又重得允许了……。” 狂喜的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改变了基调和风格,脱去悲观色彩,给人解脱的狂喜,尼采名之为“狂喜的虚无主义”。 尼采认为,彻底虚无主义是一切价值的重估的前提和基础,一切价值的重估又是克服虚无主义的必由之路。 尼采充满信心地宣告:“我们有朝一日必有新价值。” 重估价值 价值重估是价值基础和价值标准的根本变革。 海德格尔的解释:“价值重估不只是指在迄今为止的价值的老位置上安上新价值,而且首先和永远是指重新确定位置本身。” 哲学与文学艺术、宗教的比较 哲学: 文学艺术: * 逻辑、理性 经验-抽象 感性形象、情感 经验-具体 宗教: 综合(逻辑、感性形象、群体互动、超验)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香水 * 聚斯金德在1949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近郊史坦伯格湖湖畔的安巴哈(Ambach am Starnberger See),父亲是一名记者,除了曾于慕尼黑大学研习中古及现代史外,他也曾在法国的普罗旺斯埃克斯(Aix-en-Provence)求学过。 聚斯金德的《香水》 *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1949-),德国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本书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德文小说,它构思奇特,寓意深刻,1985年出版以来,始终高踞德国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已被译成30余种文字。根据小说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耗资5000万欧元,全球票房过亿,并获得“德国奥斯卡”——德国电影奖八项提名,且最终获得最佳摄影、美术、剪辑、音响在内的六项大奖。 聚斯金德的《香水》 * 格雷诺耶出生在巴黎最臭的鱼市上。他天生没有体味,而嗅觉却异常灵敏。长大后他成了巴黎一香水大师的学徒,从而也渐渐产生了用香水征服世界的野心。一天,他发现一少女的气味令人着迷,无意中杀死了该少女,并期望保存她的体香。之后,他先后杀死了26个少女,萃取了她们的体味,并蒸馏出神奇的香水。当他的罪行败露,被押赴刑场时,他释放了一瓶奇特的香水…… 汉娜·施密芝在获得自由的前一天在监狱里自杀了。麦克·伯格忍着巨大的悲痛和内疚走进了她的狱室,书架上整齐地放着他寄给她的录音磁带,还有一些她学会读写后借来阅读的书籍。 在这些施密芝阅读过的书籍中,有一本就是著名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 朗读者 拉尔夫·费因斯 “我走进书架,有莱维……等人描写集中营幸存者的书,还有……阿伦特关于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被判处绞刑的报告,以及一些有关集中营的学术文献,全部都摆在一起。” 阿道夫·艾希曼 1942年艾希曼被任命负责屠杀犹太人的最终方案,并且晋升中校;将犹太人移送集中营的运输与屠杀作业大部分都是艾希曼负责。 艾希曼面对对其犯罪的控诉,都以“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回答。 同年12月艾希曼被判处有罪并被求处死刑,1962年6月1日艾希曼被处以绞刑。? 平庸的恶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篇关于平庸的恶魔的报告》 艾克曼1906年生,曾在屠杀犹太人中扮演重要角色,战后化名逃往阿根廷,1960年被以色列特工抓获,1961年在耶路撒冷对其举行了刑事审判。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的特派记者前往报道该审判,最终形成了这本书。 平庸的恶,责任与良知就是这本书的主题。 阿伦特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平庸无奇的恶。”他之所以签发处死数万犹太人命令的原因在于他根本不动脑子,他像机器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 在阿伦特的眼中,艾希曼并非恶魔,而是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正常的人”。 在第三帝国中,他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一个好党员,当然没有理由将自己看成是有罪的。 他承认,他并非灭绝的组织者,他负责协调并管理将犹太人押往死亡营,只是执行“自上而下的命令”,忠诚履行职责而已。 阿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