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心理护理及应对措施.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抑郁症心理护理及应对措施

抑郁症心理护理及应对措施抑郁症是精神科常见的疾病,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患病人数有上升的趋势。临床主要表现有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联想困难、工作效率下降,还有焦虑不安、激越紧张、自责或内疚感等,严重时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自杀、自伤行为,以及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笔者针对抑郁症的常见临床症状具体心理护理和应对措施如下。 临床症状 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无愉快感:抑郁症患者总是感觉高兴不起来,情绪低,悲伤,感到绝望、无助、无望,对前途感到失望,认为自己无出路,对自己的现状缺乏改变的信心和决心,常见的叙述是感到自己的现状、疾病无法好转,对治疗失去信心等。对各种以前喜爱的活动缺乏兴趣,如:文娱、体育活动、业余爱好等。病人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 精力减退,思维迟缓,工作效率下降:抑郁症患者总是感觉疲惫不堪,打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常常拿东忘西,思维缓慢,在行为上表现运动迟缓,工作效率下降。 焦虑不安,紧张激越:焦虑与抑郁常常伴发,而且经常成为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之一。主观的焦虑症状可以伴发一些躯体症状,如胸闷、心律加快、尿频、出汗等,躯体症状可以掩盖主观的焦虑体验而成为临床主诉。在行为上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动作,但又不知道自己因何烦躁。 自责、自罪、自杀:病人对自己既往的轻微过失和错误痛加责备,认为自己的一些作为让别人感到失望。认为自己患病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严重时病人会对自己过失无限制的“上纲上线”,达到妄想的程度。常常感到活着没意思,生不如死,并反复寻求自杀。 心理护理及应对措施 对于抑郁症患者医务人员首先应主动热情,以诚挚温和的态度与患者及家属接触,认真听取患者的内心体验和各种疑虑,给予解答和心理上的疏导,令其产生信任感,从而共同建立一种指导-合作型或参与型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愿意接受医务人员的帮助,并对医务人员的言语深信不疑。 要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要站在病人的立场上去体验病人所经历、遭受的挫折痛苦,从而理解病人的表现,并将自己的理解反馈给病人,对病人的不幸遭遇应表示同情,对其所处的逆境要给予关怀。这样病人因得到医务人员的理解、同情、关怀,其痛苦的心情会减轻些,并会产生遇知音之感而欣慰。对病人的疾病恐惧要给予真诚的有说服力的安慰,对其不幸的挫折遭遇须给予劝解引导。要鼓励病人与疾病作顽强斗争的精神,调动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和医生共同取得病人的合作和提高疗效。要以疾病的科学知识理论为根据,有针对性地去解释病人的症状,病态心理,以消除病人对疾病不必要的疑虑,解除其精神上的沉重疾病包袱和束缚,使其看到希望、看到光明的前景,增强治好病的信心和勇气。启发病人去思考他应该如何去做才能战胜疾病。并设法让病人把积压在心中的思想负担和忧伤、苦闷、压抑等不良情感体验发泄出来,以减轻其精神上的负担促使其心理得到平衡。对于病人的隐私应给予病人以必威体育官网网址的保证。 对重症抑郁患者要安置在重症监护病房,靠近护理站,加强巡视,必要时设专人护理,要严密观察病人的言语、动作和行为表现,以及非言语的情感表现,早期发现病情动态先兆,如病人的消极谈论,衣袋里的遗书墨迹,要做到心中有数。抑郁状态有昼重夜轻的规律,尤其注意在早晨,或工作忙碌的时刻。洞察病人的情绪反常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启示,如某抑郁病人一反常态,情绪突然开朗,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在病室里表现活跃。这种突变可预示病人的企图,用以蒙骗他人的伎俩,实现自杀的目的。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报告。这种情况尤其可能发生在病情的缓解期,此时病人的运动性抑制减轻,病人有能力去实现自杀计划。另外一定注意病人的服药情况,防止留药后一次吞服发生意外。在缓解期要动摇病人的自杀企图,淡化自杀意念,从而引导正确的人生社会行为,化消极为积极。并一定要争取与家属合作,使他们了解疾病的特征及家庭护理知识,医务人员要和家属、病人建立同盟,这样可以避免疾病的复发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03:1~94.? 2 龚绍林,编著. 抑郁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