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体pH和铜绿微囊藻增殖的关系研究-水生态学杂志
第32卷第2期 水 生 态 学 杂志 Vol.32,No.2 2011年 3月 JournalofHydroecology Mar., 2011 水体pH和铜绿微囊藻增殖的关系研究 1,2 2 3 1 3 张青田 ,王新华 ,林 超 ,胡桂坤 ,郭 勇 (1.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2.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 300071;3.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天津 300170) 摘要:以水华生物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研究了水体pH变化和微藻生长的 关系,以期了解铜绿微囊藻对水体pH的适应和调节能力。试验分2组,一组每天测定水体实际pH后调整水体 pH为设计值,另一组试验开始时调节pH至设计值后不人为改变,每天测定pH。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偏好碱性 环境,并对环境的pH有一定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在每天调节pH为11的处理组,试验1周内铜绿微囊藻生长较 快,并有较高的细胞生物量;铜绿微囊藻对每天调节pH为5~11和初始pH为5~11的水体都有很高的调节能 力,使pH趋向于适宜范围,试验中实测pH7.3~9.4;对强酸和强碱环境的调控能力较弱,但对强碱环境的调节 能力大于对强酸环境的,持续1周的强酸或强碱环境并未使铜绿微囊藻很快灭失,仍有发生水华的可能。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增殖;pH试验;水华 中图分类号:Q94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075(2011)02-0052-05 蓝藻门和绿藻门生物是引起淡水水华的主要生 (Huangetal,2002)。罗伟等(2007)也证实了满江 物,微囊藻是湖泊和水库水华的优势种(万蕾等, 红鱼腥藻和固氮鱼腥藻这2种蓝藻具有改变其生长 2007),其中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造 环境pH的能力,改变后的pH环境也是大多数生物 成的灾害尤甚,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之一(Solisetal, 能够适应的pH环境。水体中pH变化和微囊藻密 2009;Ghazalietal,2010;Karadzicetal,2010)。虽然 度变化是它们交互作用的结果,互为因果关系(吴 氮、磷等营养盐通常被认为是蓝藻水华形成的决定 剑等,2009)。这说明不但 pH影响藻类生长,而且 性因素,但是影响水华形成的环境因素决不仅限于 藻类生长也会影响水体pH。 此,水华的发展和形成应该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综 工业废水的排放很容易使水体的pH发生酸化 合结果。 或碱化,影响原有的平衡,进而影响生物的生长。目 水体的酸碱度(pH)是表征水体状况的重要指 前,关于蓝藻对连续 pH变化的耐受力和适应力的 标之一,也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有人 研究很少。本文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在实验 指出,水体pH是变化的,不能作为预测蓝藻生物量 室内观察了其在调控pH和不调控pH条件下的生 的指标(袁丽娜等,2008),但是鉴于水质因子作用 长状况,分析了水体pH与铜绿微囊藻生长的相互 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人们还是开展了较多的pH对 关系,以期为环境评价和水华研究提供参考。 浮游藻类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湖泊水库中的pH 主要受CO含量的控制;在微藻的生长期内,pH变 1 材料与方法 2 化随藻类细胞数量变化表现出一定规律(刘建康, 1.1 试验材料 1999;王志红等,2004)。LópezArchilla等(2004)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