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汪少华《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汇编.docVIP

书评汪少华《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汇编.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评:汪少华《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 乔秀岩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本书绪论引许嘉璐语:“传统‘小学’原本对文化现象是十分关心的,但是当它向前迈出关键性的一步,比较彻底地离开了经学附庸的地位之后,也就远离了文化……传统‘小学’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原本就是文化,或者说‘小学’就是为文化的阐释而产生的,而那个时期文化的最集中的记录则是经书。”此话提出较深刻的问题,只有权威学者才敢讲,而且话也只讲到这里。“文化”一词可以包含人类认知的一切内容,而且小学阐释的对象毕竟是语言。因此,“小学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是文化”,实际上几乎等于说“小学产生和发展的土壤是经书”。小学“离开了经学附庸的地位之后”,也就离开了小学产生发展的土壤,这就是现代训诂学的尴尬处境。传统训诂学主要的阐释对象是经书,失去主要阐释对象的小学,如同无米之炊,不知能做出什么饭来。笔者作为行外人,感觉近二十年来训诂学家研究的重点似乎在中古以后词汇、敦煌俗字等,包括经书在内的先秦两汉经典文献的训诂研究并不活跃。出现这种情况,除了避熟就生等现实考虑外,“经学附庸”成为一种咒语,束缚了学者的思想,未尝不是一种原因。且不论外行人妄言是否得当,现在作者汪少华毅然研究先秦两汉车制,以《考工记》、《左传》等传统经典中词语为一方面的研究对象,犹如空谷足音,反而显得新鲜。本书另一方面研究对象是出土遗物。在训诂学和考古学的交叉点上,作者对照文献和古器物进行研究,是本书的突出特点。作者考虑到读者或不熟悉有关研究情况,引录前人有关论述务求详备,致使外行人如笔者也能容易理解问题所在,这对作者的考订也增添了格外的说服力。本书对所有关心经学、古代车制以及传统训诂的人,无疑都是一部好书。 既然是“考辨”,本书主旨不在于提供系统知识,更重要的是,本书的考辨具有尖端性,论述又较稳妥,因此能够引发我们对学术方法的思考。 作者自述其研究具有“训诂学向考古学、科技史靠拢和介入”,在其间“建立桥梁”的意义(见〈绪论〉)。这些学科之间的关系,值得思考。〈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当中,《尔雅》归《孝经》类,与《仓颉》、《急就》等属“小学”类不同,说明今日所谓小学的内容不完全包摄在经学范畴内,而训诂经典《尔雅》则属于解经性质。“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是《诗》学的一端,魏人糜信解剖蛤蟆以论《月令》“反舌”(见《月令》疏、《太平御览》等),清人程瑶田参考实物作《九穀考》,似乎都有一种科学实证精神。但经学毕竟以探讨经义为准的,不能与科学研究等同视之。比如《考工记》贾公彦疏对器度数字不厌其烦地说明计算方法,而对名物考实全不措意;假如郑玄注说“如今之某物”,贾疏只说“郑举汉法以为况”,不管此物形状如何,因为具体形状无关经义。乾隆年间林乔荫自序《三礼陈数求义》说:“舍义而陈数,固无由见先王体性达情之故;而舍数而专言义,又何所据而得其明备之实。则是二者不可偏废,而因数寻义,庶几近之。”光绪间朱一新《无邪堂答问》也说:“有经学家之小学,有金石家之小学。”所以经学家的训诂在现代人看来往往不合理。《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杜注:“在背曰韅,在胸曰靷,在腹曰鞅,在後曰靽。”本书第119页,作者赞同许嘉璐“靽是套在马臀部的皮带”的观点,但文献上见到的“靽”(或“绊”)都是拘绊马足的绳子,见不到“靽”作为“套在马臀部的皮带”的例子,所以只能“推测《左传》的‘靽’有可能是类似‘緧’‘鞧’的鞁具”。孔颖达的解释与此不同:“驂馬挽車,有皮在背者,有約胸者,有在腹爲帶者,有縶絆其足者。從馬上而下次之,‘在後’正謂在足是也。”靽是拘绊马足的绳子,和杜注说“在後”似乎矛盾。孔颖达解释说,杜注“在背”“在胸”“在腹”“在後”,应该是由上而下的次序,所以“在後”实际上就是“在足”。诚如作者批评,孔颖达这种解释十分牵强,不能说明杜注为什么说“在後”而不说“在足”。但孔颖达至少勉强作了解释,并且对经文“韅靷鞅靽”四物列举的次序也给出了条理。以“在後”为臀部,认为“靽”是臀部的皮具,但不知为何物,固然是科学的态度。但科学有时无法满足经学的需要,所以经学有自己的解释方法,尽管这种牵强的解释也被后来的经学家纠正。 先秦两汉车制,当时的工匠自然非常清楚,当时乘坐的贵族们对车上各部位的名称也应该熟悉。考古学家渠川福认为:“目前,已有数以百计的先秦古车标本出土,比之汉代学者,我们虽然年代更为久远,但条件反而可谓是近水楼台,得以不断增加的新的实物资料与《考工记》以及其他先秦文献进行直接的对比研究。至于对汉人及历代学者的释说,我们的基本态度应当是参考而不盲从,摆脱而不抛弃,毕竟他们的成果还未可一笔抹杀。”(第21页引)笔者相信渠川福是一位优秀的考古学家,对先秦古车遗物有深入研究,所以能自信如此。他的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可惜他不研究历史文献,所以一提到文献,只能甘拜下风。何以见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