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公开课.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戊戌变法公开课

1.戊戌政变发生后,百日维新的措施中仅保留了 A、编练新军 B、京师大学堂 C、农工商总局 D、官民上书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 D.可以走印度革命之路 1.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2.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康有为认为“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足矣”,这一主张的根本依据应是 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B.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基本相同 C.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   D.日本通过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4.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 * *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杀!!”······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 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 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该散文主要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历史情感? 1、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为什么要镇压戊戌变法? 2、变法过程中的新旧势力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3、戊戌政变中新势力代表的命运如何?新措施是否全部被废除? 4、戊戌变法有什么影响? A 2.光绪帝支持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支持维新派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维护清王朝统治 D 3.某论坛开展关于“戊戌变法”的大讨论,下面四个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是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变法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C、变法受到开明地主的欢迎 D、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是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B 4.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B 解读片段一: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一个苍老的声音”指的是哪些人的声音?他们为什么对“改”表现出了“犹豫” ? 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势力 “改”则触犯他们的利益,不“改”则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读片段二: “杀!!”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一个“杀”字了得,维新志士血染菜市口,你认为是哪些因素断送了维新前程?(结合所学知识和以下材料分析) 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戊戌变法把裁官视为首要措施,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导致失职失业者近万人之多。朝野为之震惊,颇有民不聊生之感。 ——以上选自《危机中的变革》萧功秦著 材料二 “六君子,头颅送,袁项城,顶子红,卖同党,邀奇功。康与梁,在梦中,不知他,是枭雄。” ——20世纪初的民谣 材料三 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 心。陈涉辍耕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