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多联产系统的模型研究与性能预测 study on model of cfb multiple co- generation and perfomance prediction thereof.pdfVIP

循环流化床多联产系统的模型研究与性能预测 study on model of cfb multiple co- generation and perfomance prediction thereof.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循环流化床多联产系统的模型研究与性能预测 study on model of cfb multiple co- generation and perfomance prediction thereof

循环琉化床多联产系统的模型 研究与性能预测 杨天华1,刘耀鑫1,李润东1,方梦祥2,骆仲泱2 1.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辽宁沈阳 110136 2.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27 [摘 要] 建立丁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系统的整体数学模型,主要包括煤热解气化反应模型、循 环流化床锅炉传热模型、焦油热裂解模型等。运用该模型进行了130t/h循环流化床熟电 气多联产系统的设计计算,并就锅炉变负荷工况对系统性能影响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气化炉;渫热解;气化’多联产;传热;焦油热烈解 [中图分类号]TK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OOZ一3364(2007)10一0014—04 能,优化设计和运行条件。本文在考虑了煤热解气化 1循环流化床多联产技术 反应、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传热过程、系统物质能量平 衡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能源系统可持续发 系统的总体数学模型,并进行了130t/h循环流化床 展的关键,煤的多联产系统01将煤炭的多个生产工艺 热电气多联产装置的设计计算,同时对锅炉负荷变化 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可提升煤炭资源的价值和利用效 时的系统性能进行预测。 率,同时还可以做到煤炭利用过程对环境友好,是一项 符合我国国情的煤炭综合刺用技术。本文研究的热电 气多联产方案将常压流化床气化炉与循环流化床锅炉 结合在一起(图1)。在该系统中,煤首先进入以循环 煤气为流化介质的流化床气化炉,与来自循环流化床 锅炉的高温循环物料混合后发生热解、气化反应,所产 生的半焦与放热后的循环物料一起被送人锅炉内燃 图1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系统 烧,产生的水蒸气用于发电和供热。热解、气化产生的 000 2流化床气化炉内反应模型 煤气与气化炉上部喷人的空气(氧气)反应形成1 ℃以上的高温区域,使煤气中的焦油基本完全裂解,细 在确定热解煤气产量方面,采用如下二级反应动 碳粒进一步转化。经过净化,部分煤气被送入气化炉 力学方程t 作为流化介质,其余部分可用于工业或民用煤气。 (1) 建立正确合理的模型,可以预测多联产系统的性 面dV—lo.exp(裔肌-v)2 收藕日期:2007—03—16 作者简介:扬天华(1§74-)。女,吉林省吉韩市人,博士,主要从事燃堞污染捞形成规理盈治理方面前教学与研究。 E-mBil】lluyaoxin77@]B3,cob 万方数据 式中V、’乙分别为t时刻、时间趋于无穷大时刻的挥发 关于挥发分成分的确定,本文采用的是在Mer— 分析出量;动力学参数kon、EⅡ由该煤种的热解动力学rick‘”所建立的煤裂解模型基础上得到的相应改进的 实验得到。 模型,其写成矩阵形式如下; O O 86 O 2 7 O 0 O O 5 . 8 G O 5 O 2 H1 O 1l 0 65 0 oooo 巳也q ■七0 .O 0 14 0 73 qO O 99 O O∞0 0 O 蛇O卯O 打O他O 0 n曲O 0 35 1 0 0 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llo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