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 - 暨南大学学报.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怀旧 - 暨南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第168期       No.1 2013 JinanJournal(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SumNo.168  怀旧·成长 ·发展 ———关于“70后作家”的乡土小说 贺仲明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 “70后作家”的乡土书写具有强烈的怀旧特点,他们在创作题材上以回忆为主,执着于对往 昔乡村伦理的怀念和对现实乡村伦理的批判。这些创作带有强烈的感性色彩,融合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 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但也呈现出写作深度和宽度上的局限,影响他们对乡村世界关注的持续性。这与乡 村社会的巨大变异和他们个人生活环境有关,不能简单以深入生活来要求他们,更期待他们在思想深度上的 开掘。 [关键词] 70后作家;乡土小说;怀旧;成长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072(2013)01-0138-07   与前几代作家比较起来,出生于1970年之 方面: 后(俗称“70后”。以下沿用此简称)的这代作 其一,它表现在其创作题材颇多对往日生 家对乡村的书写大大地减少了,他们的创作中, 活的回忆,而这些回忆的落脚点多在对乡村伦 以城市和自我生活为背景的明显更多。但是, 理的怀恋上。虽然按年龄来说,即使是出生于 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眼光, 70后作家的乡土 1970年的作家,在今天也才不过40岁出头,在 小说创作数量虽然不多,却也呈现出它们独特 他们于1990年代末或新世纪初开始创作时则 的个性。其中既包括这一代作家个性化的叙述 都不过30岁左右,还远远不到怀旧的年龄,但 视野、叙述方式和叙事态度,也包括他们独立的 是,他们所描画的乡土世界却大多是1980年代 思想和审美取向,还曲折地隐含着曾经的生活 之前(也就是乡村变革之前)的乡村,较之直接 和精神世界对他们的影响。无论是就创作本身 描画现实乡村的要突出得多。 看,还是从乡土小说发展历史看,它们的意义都 比如刘玉栋的几乎所有乡土小说都是执着 不可忽略,值得认真而深入地探究。 于乡村回忆,《我们分到了土地》、《给马兰姑姑 押车》是代表作品;鲁敏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对故 一、怀 旧 乡生活的回忆为背景构成了“东坝系列”;魏微 虽然写作范围要广一些,但其重要作品《大老郑 阅读70后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感受最深 的女人》、《流年》等也是关注乡村往事;徐则臣 的是其强烈的怀旧色彩。这一特点表现在多个 的作品分为“京漂”和“花街”两个系列,后者的  [收稿日期] 2012-05-28  [作者简介] 贺仲明(1966—),男,湖南衡东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和 文学思潮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二十年乡村伦理变迁与乡土小说发展研究》(批准号:11BZW116)。 ·139·  第35卷 第1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都是乡村往事追忆。女作家魏微曾经表达 度形成强烈对比。批判和怀恋态度差异的背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