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邢台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期末测试及答案
邢台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期末联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3,必修4。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斯文”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认为,“斯文”并没有随文王的去世而断绝,而是得到了“天”的承认。“与于斯文”更是意指要继承周朝开国之君的遗志,顺应“天”的意愿。显然,孔子赋予了“斯文”极高的内涵??天道,而天道便蕴藏于礼乐制度之中。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得更加透彻,“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斯文即道,而礼乐制度是“道”的载体。一旦“礼崩乐坏”,道将不存,斯文不在,国也将不国了。可以想象,“斯文”在先秦时期的士子心中和君王谋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将其视为圣人先贤为人立世、明君霸主治国安邦的最高境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斯文”并没有夭折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中,反而随着六经的传世,一直延续成为儒家之经典。《隋书?经籍志》写道:“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典籍被视为文化遗产,“斯道”便是“斯文”,“道在于文”,斯文就在其中。同时,斯文还更多地体现在“教化”之中,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古代王权正是借助“教化”正风俗、治国家,这些无不彰显斯文之意蕴。
汉代以降,自大儒董仲舒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斯文也随即成为饱学之士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武帝纪赞》中记载道:“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六经》自然成为儒家思想之精华,而斯文也自然成为精华之要义。从这个意义说,经典便是斯文,儒学便是斯文,教育便是斯文。所以修身需要斯文,齐家需要斯文,治国需要斯文,平天下更需要斯文。“斯文”之风气开始弥漫在中华大地。
三国之争、南北两朝,多事之秋竟使得“斯文扫地”。直到唐宋,斯文才迎来了一次转机。在那以前,朱熹将现状描述为“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在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大家的努力下,一批儒者致力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是皆以“斯文”为己任,如程颐赞誉其兄程颢说:“(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自此,“兴斯文”成为这一代儒学大师的理想和使命,四书五经也就成为南宋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书目。
(选自邬大光《“斯文”的渊源与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在《论语》记载之前,中国并不存在“斯文”这一说法,经过孔子的有关论述,“斯文”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词语。
孔子的言论表明天道蕴藏于礼乐制度之中,天道是“斯文”极高的内涵,而朱熹则认为斯文就是道,礼乐制度就是其载体。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斯文”既是当时士子心中的理想追求,也是君主借以达到治国安邦最高境界的极其重要的谋略。
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毁灭“斯文”,“斯文”却随着六经的传世而得以延续,到汉朝大儒董仲舒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隋书·经籍志》认为,经籍是机智神明的高妙旨意,也是圣者的才能智慧,有着经天地、纬阴阳、正纲纪、弘道德等作用。
隋朝延续了儒家经典,形成“斯道”即“斯文”的认识,而,“道在于文”的意思是斯文就在其中,因此典籍被看做文化遗产。
由于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都需要斯文,“斯文”风气开始弥漫在中华大地,然而到了三国和南北两朝却变得“斯文扫地”。
汉朝的董仲舒对儒家的推崇,在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正统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斯文成为大儒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武帝纪赞》中关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的记载,已经充分体现了斯文的广泛性,即经典便是斯文,儒学便是斯文,教育便是斯文。
斯文体现在“教化”之中,政以体话、教以效化、民以风化,古代王权正风俗、治国家,一般借助“教化”这些都显示了斯文的意蕴。
到了唐宋时期,斯文迎来转机,经过宋代的大儒周敦颐、张载等人的阐释和弘扬后,南宋后儒生学子都以四书五经为必读书目。
“斯文”渊源于儒家,其意蕴的丰富与发展也跟儒家有着内在的关联,以程颢等为代表的宋儒对“兴斯文”有着相当高度的自觉。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档评论(0)